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04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隋波  隋戈  隋丹 《地理科学》2007,27(Z1):69-77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极涡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揭示了来自副热带、中纬度和极地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强迫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夏,当纬向环流指数偏弱时,中国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这表明东亚中高纬地区盛行阻塞和冷涡偶极子系统,呈有利于东北的冷涡雨季形势;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和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与中国同期降水量场相关波列,均为自北向南呈"-、 、-、 "经向波列分布;春季亚洲区极涡强度、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以及前一年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与盛夏中国降水量相关显著.中国盛夏降水带,从东北地区开始,由北向南分4个雨带.  相似文献   
62.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溪  何财福 《气象》2002,28(5):11-16
通过对近20年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活跃与中断期,南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以及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有明显的差异。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散度场低频振荡以及从北半球高纬向南传播的西风场低频振荡等的有利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并共同作用可引起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或中断。各种低频振荡的有利位相传播到南海并发生锁相的时间决定着南海夏季风明显的活跃或中断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63.
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时出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隆起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 适应于高原隆升的大气环流变化是干旱化过程进行的机制. 随高原和周边山地的隆升, 中国内陆和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化和沙漠化, 沙漠逐步扩大至今天规模, 并在距今约50万年前有一次突变,全球变化仅是叠加于这一变化趋势之上, 并在长期变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演化上, 均表现为西风环流越强, 降水越大, 但水热搭配似仍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64.
秦铎 《地理教学》2001,(4):33-33
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对一些重点教学内容,作业的设计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的设问。如在学习完“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一节后,可设计如下作业比较两地的盐度大小:①赤道海区与副热带海区;②赤道海区与红海;③红海与温带海区;④波罗的海区与赤道海区;⑤波罗的海与副热带海区等,通过这一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尝试,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使他们都达到了深层次认识问题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5.
9403强热带风暴致洪暴雨Tbb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金锡  冯志娴 《气象科学》1996,16(4):378-382
本文利用1经纬度间隔Tbb资料分析1994年6月9-10日皖、赣致洪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指出,登陆北上的9403强热带低压同西风带降水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这场大暴雨过程。南北低值系统的叠置使降水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在两云系统接合处产生强对流云团,导致降雨量陡增。分析还表明这场致洪暴雨的发生与下面三个因素有关;1.南、北两云系统都有相当尺度和强度;2.南来云团来自ITCZ和西南地区云系的水源补充;3.不  相似文献   
66.
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傅云飞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6):641-654
本文从观测资料对80年代两次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及其对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两次ENSO事件的产生过程中,赤道西太平洋上空均有较大的西风异常,并且它由赤道西太平洋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随着西风异常从西向东传播,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层相继增温。分析还表明,1982/1983年ENSO事件发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强度要比1986/1987年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强得多,这使得1982/1983 ENSO事件的强度比1986/1987_ENSO事件强得多。为了说明热带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本文还利用IAP太平洋环流模式对西风异常在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说明了热带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对赤道太平洋暖水的向东传播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起了很重要作用,这与观测事实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67.
68.
本文从计入离子-中性粒子碰撞频率Vin效应的等离子体二流体方程组出发,导出统一描述ESF小尺度和中小尺度区域现象的二维静电模型.对模型方程进行了详细的线性波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晚间赤道F层可存在正能波和负能波;Vin效应的影响是否重要依赖于波数和离子梯度漂移速度u_d乘积的大小.在小尺度区域,Vin影响较小,本文模型将变成我们已提出的小尺度无碰撞模型;而在中小尺度区域,Vin效应很重要,本文模型将得到著名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结果,Vin项对波的影响可以是致稳作用也可能是失稳作用,RT不稳定性波模对应于负能波分支.  相似文献   
69.
1986/1987厄尔尼诺期间的西风强化和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惠苓  蒲书箴 《大气科学》1992,16(4):427-435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MWF)西北太平洋上空(25°—35°N,110°—180°)850 hPa客观分析的西风分量,计算了1986/1987厄尔尼诺期间的西风强度.结果表明1986年12月—1987年5月西风的累计强度比1986/1987厄尔尼诺前后诸年份同期的西风更强,这种强化与历次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是一致的,都反映了哈德莱环流的强化.为了探讨大气环流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作者利用中美海气观测期间的海洋资料,说明了热带两太平洋东部对低纬度大气异常的加热和西部边界流向中纬度海洋输送热量的减少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PNA流型的年际变化及温、热带太平洋海温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2,16(5):583-591
本文分析了PNA型环流的年际变化和影响因子,发现它存在两种优势周期振荡:一种是3—5年的振荡,另一种是10年左右的振荡.研究表明,前者与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主要振荡周期相对应(同相关系),后者与北太平洋海温的主要振荡周期一致(反相关系).揭示了PNA型环流的变化与北太平洋海温比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具有更密切的联系.并且由于北太平洋海温影响的频带与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不同,它的作用有时与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同相,有时则反相,使得ENSO与太平洋-北美地区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关系变得复杂化.指出当考虑北太平洋海温的共同作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