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6篇
  免费   744篇
  国内免费   543篇
测绘学   211篇
大气科学   690篇
地球物理   1549篇
地质学   738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274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丁怡鸣 《西北地质》2010,43(2):43-43
原子吸收光分析仪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是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中心于2005年引进的。原子吸收光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对特征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大约可测70多种元素,浓度范围从10^-9级到10^-6级。测量精度可达到1%RSD,样品的前处理相对较简单,  相似文献   
992.
对用不同酸度处理的仇山钙基膨润土进行了化学分析、X射线衍线(XRD)、^27Al和^29Si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NMR)、吡啶吸附样品的红外光(IR)、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和脱色率等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酸度的增加和蒙脱石中阳离子的溶出,它的d(001)的衍射强度降低,同时其Si和Al原子局域结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l原子由Al^Ⅵ变成Al^Ⅵ,Si原子由Q^Si(0Al)结构向Q^4Si(0Al)和Q^3Si(1OH)结构转变。八面体片阳离子的溶出和Si,Al原子局域结构环境的转变,显著地增加了比表面积和孔结构;Al^Ⅵ向Al^Ⅵ的转变形成了Lewis酸中心,而Si原子局域结构环境的改变形成了Br φnsted酸中心。膨润土脱色率随处理酸度增加的本质原因是在Si和Al原子局域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在其表面分别形成了Brφ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  相似文献   
993.
辐照条件下绿柱石通道中顺磁配合物的ESR行为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四川平武贫铁富碱型无色绿柱石通道中主要存在碱氢化物(NaH)、[Fe2(OH)4]^2 多聚合离子及OH自由基,在电子辐照作用下,通道中顺磁配合物的结构、带电性质及化学键易发生转型、裂解和变价,并形成自旋浓度不等的[H^0]i心(裂距为500G,g值分别为2.175,1.8774的二重超精细结构线)、[Fe^3 ]OH(g=2.0031)和[Fe4^3 ]s(g=4.3172)等辐照损伤心。[Fe^3 ]OH心属一种有效的电子陷阱,其热稳定性大于[Fe4^3 ]s心。绿柱石杂质铁离子的占位方式,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流体的pH值密切相关。由电子辐照作用而导致杂质离子价态的转变,属一种可逆的动态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摸莫隆花岗岩中铁叶云母的矿物学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①可利用铁叶云母中的化学成分及H2O^+,F^-,Cl^-来表征岩浆期后热液的性质和成岩成矿条件;②穆斯堡尔证实有3345%的Fe^3 进入四面体,并据此修正铁叶云母的晶体化学经验式;③Fe^2 的I.S,Q.S值与Fe/(Fe Mg)呈正相关,可定性反映其形成时温度和fo2;④Fe^2 在M1,M2晶位上的有序度能反映岩浆结晶温度高低和冷却速度快慢;⑤铁叶云母b0值大小主要与Fe^3 多少有关;⑥根据铁叶云母的化学成分判断措莫隆花岗岩属于含锡花岗岩;⑦根据铁叶云母的红外光及差热分析特征判断措莫隆花岗岩属于壳源型岩浆成因。  相似文献   
995.
996.
中国地区已建立50个宽频带数字化地震台网,在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地区,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建有北京、上海、山西、兰州等20组区域性数字化地震台网;和青藏高原(兰州)、上海和海拉尔三个数字化台阵,也能记录到清楚的震相和相应的波列;本文辑录了有可能利用中国地区丰富的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来探讨研究地壳和上地幔震波速度结构的三维分布和品质因数Q值三维分布的有关信息和计算机法实现途径;可将地震台记录的地位移和速度,经过地球介质的吸收衰减校正,换算为震源面上的震级,以便帮助判别系列类型(孤立型,主震余震型,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或震群型)。希图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包括海外人学者的关注,参与这方面的研讨,以促进充分利用中国地区丰富的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进行三维速度结构成像的研究,进行地壳和上地幔震波衰减-品质因数Q值三维分布的探测研究,为地震预报研究服务,为减轻灾害服务。2001年8月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赵大鹏教授在北京大学“地球科学报告会”上报告了他的地震断面成像方法新方法。赵教授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对于处理复杂形状的地震速度断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已广泛地于许多国家和各种大地构造环境,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地震断面成像方法,由于中国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变化秀大,从东部大陆架的30km变到西藏高原的70km。他的程序已开始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分析预报中心,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课题组应用,这是一种处理复杂界的三维地震成像方法,是最新的技术,有助于综合利用地方性,区域性台网和远震台震相记录为在中国地区了解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地震构造方面将取得巨大的进展,有助于揭示非均匀地壳结构和地震及火山活动的关系,但是在使用他的成像方法和程序时,必须遵守他的几条规则。本刊1996年第5卷4期发表在英国工作的毛伟健博士的“多波型射线跟踪断面成像方法”。讨论了在复杂2-D和3-D非均匀介质中地震射线跟踪方法。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立方B-样条方法用于对不连续面的模拟,这个模型参数方案表达嵌入不连续界面的连续变化的真实地质构造,很多地震波类型,如透射、反射、折射、转换,衍射和回转波对复杂的地质模型是需要涉及的。在选择各种类型波的射线时,通过迭代求解线性方程的方法。来产生震源和接收器之间的实际射路径,并把各种波型的射线跟踪过程和在源和接收器配对之间的多次波型统一起来,通过现存的解析公式也可以估算出射线的振幅。这个方法可实际用于多震相的层析成像和三维射线跟踪的地震模拟。关于成像的细节,可参阅该作者在1996-1997年“Geophysics”杂志的相应文章,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选用。  相似文献   
997.
大别超高压榴辉岩高温高压下电导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大陆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及与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干的和1mol/L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干榴辉岩平行线理方向的电导率比垂直于线理方向的高,但两个方向上的活化能相近.在中下地壳条件下,干榴辉岩的电导率比中下地壳高导层电导率值低几个数量级.常温下1mol/L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两个方向上的电导率对压力具有不同的依赖性;在中下地壳条件下,1mol/LNaCl溶液饱和的榴辉岩的电导率可达到一般高导层的电导率值.无论干的还是饱和的榴辉岩都不能解释大别山20-50km深处的高导层成因,因此,在该深度范围内榴辉岩不可能是主要的岩石组成.  相似文献   
998.
抗震结构的阻尼减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抗震结构的阻尼减振效果。首先,考虑了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频率简谐干扰作用下阻尼比对结构反应的减小效果;然后,考虑了阻尼比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并讨论了不同阻尼比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999.
简单介绍了核磁测井数据弛豫反演方法原理 ,用混合编程方法和动态连接库技术 ,将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核心处理模块转换为动态连接库 ,并在C++语言中动态调用。应用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完成了图形用户界面的核磁测井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000.
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李淑日  王广河  刘卫国 《气象》2001,27(11):17-21
对2000年4月14日河南省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进行了飞机探测。利用探测所取得的微物理资料,配合同期的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对云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云中液态水含量、云粒子平均直径和粒子等的水平和垂直微物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