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4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548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699篇
地球物理   1549篇
地质学   739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274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1998)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f~)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考虑f~条件下的总的内波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与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和相干。此理论与Muler等(1978)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SF场的水平动能和铅直位移基本上与水平流细结构和铅直位移细结构的观测一致。作者推测SF场对应于中纬度大洋可逆细结构。但是对于相干的观测结果,在不考虑内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破碎过程的条件下,仅考虑SF场的影响还不能给予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2.
利用涌浪影响下短时段内的冲流带滩面高频高程数据和碎波带波流资料,在奇异分析(SSA)的基础上,以比研究了不同形态滩面的冲淤变化趋势、趋势分布形状、冲淤变化周期和冲淤变化强度,以及同一条剖面不同桩点间各因素间的变化关系;用交叉方法探索了每分钟滩面高频冲淤变化与碎波带长重力波间的作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滩角韵律地形引起的冲流分流作用促进了滩脊向滩谷的泥沙转运,冲流带滩面存在明显的长重力波频段的周期性冲淤振动,滩面冲淤振动强度由滩面下部向上部递减,碎波带长重力波对滩面高频冲淤变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3.
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7年3月16日至4月29日期间,在广东茂名海洋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对海雾进行了连续观测,共取得51个雾滴样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茂名地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分析表明:茂名地区海雾的雾滴分布符合Junge分布,平均数密度为57.1个/cm3,平均含水量为0.018 3 g/m3,算术平均直径为4.7μm,算术峰值直径为2.9μm。文中还比较了雾和轻雾情况下雾滴分布的不同特征,分析了能见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4.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相似文献   
195.
杭州湾中部实测波浪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杭州湾中部一年实测波浪资料,分析该地区的波参数统计变化特性,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统计分析了频特性。结果表明:杭州湾中部以小浪和轻浪为主,在各月分布较为均匀,年平均周期为2.97 s;最大一次波浪过程为冷空气影响所致,影响强度大于台风莫拉克;常浪向分布在东北至东南向,其中又以小浪出现较多,对应的波周期以2~4 s为主;强浪向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方向,对应的波周期主要分布在3~5 s;多数特征波参数之间相关关系较好;由分析得知风浪占多数,且以单峰为主。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和理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6.
The spectral methods and ice-induced fatigue analysi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Miner's linear cumulative fatigue hypothesis and S-N curve data.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data of full-scale tests on the platforms in the Bohai Sea,the ice force spectrum of conical structures and the fatigue environmental model are established.Moreover,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JZ20-2MSW platform,an example of ice-induced fatigue analysis,is built with ANSYS software.The mode analysis and dynamic analysis in frequency domain under all kinds of ice fatigue work conditions are carried on,and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structure is estimated in detail.The methods in this paper can be helpful in ice-induced fatigue analysis of ice-resistant platforms.  相似文献   
197.
通过选取两个典型海外工程项目案例,分别采用波浪特征参数法和波浪法对工程海域波浪条件进行分析,并比较这两种方法在作业波浪条件、波浪特征认知程度上的差异,以及对海港水域平面布置产生的影响。对于波浪能量在频域及方向上存在多峰情况的海域,基于全的波浪特征参数系列数据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主峰波向掩盖次峰波向;2)主峰波向错配次峰周期。对于上述两种情况,若仅采用波浪特征参数法对工程海域作业波浪条件进行分析,并指导海港水域平面布置,则极可能忽略或误判个别敏感波向、关键频域段的部分波浪能量,从而误导设计,为后续项目运营埋下隐患。对于以上情形,宜采用波浪法深入分析工程海域波浪能量在整个频域及各个方向上的详细分布及构成,并对关键波向、关键频域段的波浪能量进行量化,评估其对海港水域平面布置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波浪输入条件误判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8.
基于波致应力计算中对海浪和波浪增长率公式的敏感性分析,选择适当的波致应力近似求解方法,计算和探讨了太平洋波致应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敏感性分析中,选择了4种常用的波浪增长率公式和3种经验解析海浪。推导了计算波致应力的单波公式,并将其与JONSWAP积分公式和Elfouhaily积分公式进行比较,同时使用了由风速和有效波高资料构造的Elfouhaily积分公式计算太平洋波致应力。结果表明:Belcher等(1993)的波浪增长率计算公式估算的波致应力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同时适用ERA-interim数据;当波龄小于1.2时运用Elfouhaily积分公式更合适,当波龄大于1.2时运用单波公式更快速有效;太平洋的波致应力分布与风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0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太平洋波致应力的季节性特征分析表明四个季节的西风带波致应力较其他地区都更强盛,而在时间变化上1月和10月为波致应力整体较为强盛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9.
首次利用全台网多台垂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检测地球自由振荡。2011年日本MW9.0大地震发生后,43台仪器记录到其所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分析结果显示,垂直摆倾斜仪检测到了低频段(1~5 mHz)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并且在超低频部分(<1.5 mHz)仍然还有较高的信噪比。选取43个台站中观测质量较好的36个台站数据进行叠积以增强信号,可以探测到一些非常微弱的模态,最终得到频率高于4.7 mHz的所有零阶球型振荡0S3~0S38(其中7个振型的观测频率与理论值的偏差近似为0)和环型振荡0T3~0T28几乎所有振型,此外还检测到21个谐频振型。  相似文献   
200.
时莹  梁书秀  孙昭晨 《海洋工程》2018,36(6):116-123
基于浅水斜坡地形的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考察SWAN模型对实验室小尺度浅水波浪的模拟效果,进而检验其浅水项的模拟精度。模拟中采用直接输入初始测点的实测海浪进行造波,重点考察浅水中三波相互作用和变浅破碎两个源项,对不同工况下,SWAN模式在水深条件变化下的有效波高、平均周期、海浪演化的模拟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模拟的有效波高较符合实测波浪的增长和衰减,但平均周期计算值明显偏小;海浪的能量转移机制同实测有较大区别,频模拟结果出现高频高估、低频低估现象。对两个源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波相互作用对海浪的能量转换影响远大于变浅破碎耗散。想要提高近岸区平均周期和海浪的模拟精度则SWAN模型中三波非线性项的计算精确度仍需更多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