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13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36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在海上测量期间,观测到几次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过程,每次分别持续8—18d,叶绿素含量分别升高约3—10倍。由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光束衰减系数随叶绿素a含量升高而增大。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光束衰减系数与叶绿素a含量的时间序列有较好的相干性,其相干系数在0.6—1.0之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光学变异性与海洋物理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层深度及水温等物理参数的变化是导致生物-光学特性在数十天时域尺度上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介绍了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概况,特别是地震预报现状和发展专题,包括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地震预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地震现象的新认识与新理论,地震与地下介质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3.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根据华北地区18个代表站1951 ̄1996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并讨论了华北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热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可划分为两个降水气候区;华北1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前一年10月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华北Ⅱ区汛期降水与同年冬季黑潮热输送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初步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54.
本文将引入西北太平洋副高重心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副高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副高重心能很好地反映副高的一些变化特征,副高重心强度与纬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赤道太平洋暖水期间,夏季和冬季副高的响应正好相反———夏季副高偏弱、偏南;冬季偏强、偏北。副高重心指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5.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瑜  李春风  陈洪洲 《地质论评》1999,45(7):180-189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以玄武岩为主的喷发经历了60~29 Ma、25~15 Ma、<2 Ma三期及不同喷发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而每一期又可以分为若干旋回。火山作用形成于不同的构造部位,沿断裂和非断裂分布的玄武岩均有存在,且与不同时期的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相匹配。不同的构造背景下火山活动的分布也不同,且具明显的迁移性。构造环境体现为非造山大陆边缘张裂隙、上地幔上隆的陆内拉张环境、陆内非造山环境等特征。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与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大陆板块间的碰撞作用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6.
1998年夏季ITCZ和副高异常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MS的红外亮温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8年6~8月ITCZ和副高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指出:ITCZ显著偏弱,副高异常强大且位置偏南偏西,并且是造成台风活动异常偏少和长江流域大水的十分重要原因:ITCZ和副高这些特征的形成,与西南季风弱和中纬度地区冷空气频繁南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7.
根据西太平洋暖池WP92-5,WP92-3柱样沉积物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发现WP92-5柱样沉积物的磁性记录了3个地球磁场漂移(地球磁场极性反转),即Gothenburg,MonoLake(或Rubjerg)和Mungo(或Maelifell),其界限年龄分别为12.5kaB.P.,24.0(23)kaB.P.和31.0(28—31)kaB.P.;WP92-3柱样沉积物的磁性也记录了前两个地球磁场漂移。这一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对35kaB.P.以来地球磁场极性发生的3次短暂的漂移有明显的响应。由于两柱样都采集于赤道附近南半球暖池区,其磁倾角的变化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8.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日本海沟俯冲板块外缘隆起带到海沟附近的正断层分布与变形特征,定量化阐明了地球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形成过程。研究发现汤加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正断层平均断距最大;俯冲板片有效弹性厚度变化直接影响正断层形成区域,而有效弹性厚度与板块年龄相关性较大。本文系统性回顾了西太平洋俯冲动力学研究并且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9.
印尼海道的两度关闭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和兴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驱动大气环流的最大热源之一,也是全球热盐环流传输带的热源。新生代晚期印尼海道的关闭是暖池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印尼海道区划出了对印度尼西亚穿越流起阻挡作用的5道屏障,分析了5道屏障的形成过程和年代,据此提出了印尼海道两度关闭的模式。板块运动导致印尼海道关闭,有利于暖池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利的负面影响,本区构造运动对暖池的演变具有特有的双向复合控制作用;由此出发勾勒了近1000多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和兴衰史:11~9MaBP为原始暖池形成期,9~6MaBP为暖池演化的第一衰退期,6MaBP以来为现代暖池的孕育和发展期,其间在1~0.2MaBP穿插着暖池演化的第二衰退期。上述暖池兴衰史的演化模式,得到了暖池区ODP1143站浮游有孔虫组合所反映的古海水温跃层深度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0.
西太平洋中部地区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缘沟-弧-盆体系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地质特征与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开展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采用滑动窗口导纳技术,并在挠曲模型中考虑了表面荷载和内部荷载同时存在的情况,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的Te值整体上为0~50 km,其变化基本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且与主要的构造边界密切相关。除海底火山具有相对较小的Te值(15~20 km)外,太平洋板块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岩石圈强度(25~30 km)。马里亚纳海沟和菲律宾海沟的岩石圈强度从外隆起到海沟方向表现为明显的减弱,表明岩石圈由外隆起向海沟发生了弱化。帕里西维拉海盆西部相较于东部具有较弱的岩石圈强度,这可能与海盆的非对称扩张有关。卡罗琳板块的岩石圈整体上表现为相对均一的低Te值特征(<15 km)。欧里皮克海隆、卡罗琳海岭和索罗尔海槽的Te值为3 km,这可能是强烈的火山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