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3篇 |
免费 | 465篇 |
国内免费 | 7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篇 |
大气科学 | 1872篇 |
地球物理 | 124篇 |
地质学 | 718篇 |
海洋学 | 240篇 |
综合类 | 98篇 |
自然地理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20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45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68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49年 | 3篇 |
1943年 | 2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9篇 |
1938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2,他引:37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1)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或中更新世以来是持续稳定的;(2)构造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3)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北到南呈规则转动的趋势.在北部松潘、龙门山地区为NEE-SWW 方向,到中部川西地区转为近 E-W 方向,再到云南地区转为 NNW-SSE 或近 N-S 方向;(4)区域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5)地壳深部与浅部应力状态在主方向和应力结构类型上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构造应力张量分期研究的结果还初步表明,在第四纪早期,西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侧压作用.受此侧压的影响,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北东-近东西方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193.
在重力作用下的我国西南地区地壳物质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重力作用下,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成为高原及其邻区现代构造运动的强大动力源。在其驱动下,我国西南地区存在着往南东方向运动的地壳物质流,它具有独特的运动方式,与冰川下滑运动有所不同。在地壳物质流动过程中,由于阻力的差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构造活动性。西南地区地震的发生受到地壳物质流动的控制。西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的动力源与重力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可属于重力构造范畴 相似文献
194.
正以往的古地震研究主要以单条断层或者某一断层段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复发和破裂规律。其中蕴含一个潜在假设:各个断层或断层段落之间相对独立。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相邻的断层,各个断层段落以及同一块体的边界断层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一些学者研究单条走滑断层的破裂行为,如在海原断裂带上,多个地点探槽开挖以及历史地震资料通过逐次限定方法,揭示出海原断裂带3个段落地震破裂行为具有一定的响 相似文献
195.
基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78个站点近50 a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EOF法对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场进行场展开,并对环流形势进行分析,以期探寻西南地区干旱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月际变化不大,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近10 a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差异分布大致有4种型:相对一致性、南北反位相型、东北局部与其余大部反位相型、东南局部与其余大部反位相型;西南干旱事件是1972、1975、1978、1989、1992和2006年,雨量介于416.1~502.5 mm,均值为467.7 mm;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北美大部环流偏弱,A0呈正位相,西南水汽通道以及东南面水汽通道通量较常年弱,水汽通量散度辐散控制区等因素,导致西南地区干旱。 相似文献
196.
新疆西南天山哈布腾苏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变质作用P-T轨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南天山哈布腾苏河沿岸的含石墨的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中出露一套若干大小不等的布丁状变基性岩块,产状与区域面理一致。本文对其中保存完好的榴辉岩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和温压演化条件计算。根据主要矿物的含量,将该套榴辉岩大致分为两类一角闪榴辉岩和钠云母榴辉岩,二者的主要矿物均为Grt+Omp+Na—Ca-Amp+Pg+Dol/Cal+Rt±Qtz。石榴石变斑晶两阶段生长明显,从核部到边部XMn和XFe降低,XMg和XCa升高,指示了升温降压的变质过程。根据石榴石核部和边部的包体组合特征,确立了两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前一阶段经历了高压但较低温的硬柱石.硬绿泥石(仅见假象)榴辉岩相,变质温度为400~5000C,压力不低于1.8~1.9GPa,表明早期经历了快速俯冲过程;后一阶段的变质温度为570±300C,压力为2.0~2.5GPa。在退变质绿帘角闪岩相阶段,形成低压脉体(矿物组合为Ab4-Di+Na—Ca—Amp+Ep/Czo+Cal)和一系列退变质反应结构.如Dol的Cal增生边.Omp的Di+Ab后成合晶结构。利用Dol—Cal分溶温度计和Di的Jd分子含量得到该阶段的温度约500—530℃,压力小于0.9~1.1GPa,表明其退变质经历的是降温降压过程。这与利用Thermocale 3.1在NCFMASH体系下计算的PT视剖面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7.
"海洋在防城港市占据什么位置?"7月18日,记者来到防城港市采访时直奔主题,该市海洋局副局长林坤强回答记者:海洋作为蓝色国土,是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防城港正是因为有了这片海,有了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所以其全国24个枢纽港口之一、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先决优势才得以成立。可以说,海洋是防城港的立市之基,没有海,就没有 相似文献
198.
洋中脊的水下热液喷口喷出热的缺氧流体,当它们从海底喷出时与周围海水激烈混合,沉淀出各种硫化物和氧化物,直到达到海底之上数百米平衡为止。最终的热液柱沿等密度面散布,等密度面处的热液柱可由溶解的化学示踪物高度富集和悬浮颗粒负载增高检验出来。最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9.
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利用时间平均合成分析方法对强暴雨维持期间 (9月3日20:00—5日08:00, 北京时) 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平均, 再对合成平均资料做诊断分析, 以揭示持续性强暴雨过程持续期的平均特征。诊断分析显示, 台风西进导致稳定的环流以及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持续提供了背景条件。在时间平均流场上, 与暴雨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十分显著, 它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准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带, 在对流层高层表现为中尺度辐散带, 两者垂直耦合为深厚系统。此外, 在暴雨持续期间,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表现出强烈的非平衡特征, 这种非平衡的动力强迫作用支撑着低层强辐合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0.
夏季沿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异常的波源和能量传播及转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1958-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涡度源方程、Eliassen-Palm通量(EP通量)和非绝热效应的波能方程,分析了夏季沿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WAJRA)异常的波源、能量传播和转换特征,从大气动力学内部机制上进一步认识WAJRA异常的成因,提高对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机理的理解.研究表明,对流层高层位于地中海和北大西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负涡度源区和EP通量强辐散区为夏季WAJRA异常的波源区.当波源区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时,波源所激发东传的Rossby波活动也出现异常,从而导致WAJRA强弱变化.WAJRA强(弱)年冰岛-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东)EP通量强辐散区激发Rossby波并沿2条路径向东传播,一支向东传播在乌拉尔山附近转向东南并在里海、咸海-新疆上空进入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增强(减弱),另一支直接向东南方向传播在地中海东部-黑海附近进入亚洲西风急流增强(减弱),此外,地中海上空EP通量辐散也增强(减弱),它们共同作用使得WAJRA增强(减弱).沿西亚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简称西亚急流,指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的15°-60°E部分)非绝热加热产生扰动有效位能远大于基本气流动能向扰动动能的转换和基本气流有效位能向扰动有效位能的转换.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强年(弱年)伊朗高原及其北侧的西亚地区非绝热加热产生的有效位能增强(减弱)显著,是WAJRA增强(减弱)的能量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