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509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05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745篇
海洋学   192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49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9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are a major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have prolonged impact 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fluvial system. To determine how long co-seismic landslides affect basins, a massive number of landslides existing in Qionghai Lake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for landslid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s, with furth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using historic seismic analog method. The landslides found in Qionghai Lake Basin showed clear features of seismic triggering with strongly controlled by Zemuhe fault. These landslides are still active at present. Some new slides generally occur in ancient slope failure zones causing serious secondary hazard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we strengthen the idea that the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185o Xichang earthquake (Ms7.5) have long term activity and prolonged impact on the mountain disasters with a period of more than 16o years. Our results support growing evidence that coseismic landslides have a prolonged effect on secondary disasters in a basin, and invite more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basin condition and landslide history for a longer period.  相似文献   
602.
冬去春来,春光明媚,云贵高原又迎来了一个万花齐放的春游好季节。特别是黔西南的旅游资源可圈可点,这里的自然风光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神秘的万峰林八卦田、马岭河峡谷。  相似文献   
603.
在山东蒙山的北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矿山地质公园——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它位于蒙阴县西南部联城乡常马庄一带,依托蒙阴金刚石矿开采矿坑遗址,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咀,是我国第一个钻石原生矿发现地。那么,蒙阴钻石矿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604.
《全球定位系统》2011,(2):76-76
2011年4月10日凌晨4时47分(北京时间),携带着北斗导航卫星的一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载,在中国西南省份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卫星的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  相似文献   
605.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及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重点分析了200 hPa强辐散中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降水中心上空稳定、停滞、加强的机制,认为高空急流右后侧的风速辐散区与西风槽和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之间的风向开口区两种辐散作用的叠加是造成强降水中心上空强辐散中心的主要原因,而高层西风槽在东移过程中突然停滞并加深,从而导致强辐散中心一度稳定、停滞则是强降水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近地层,由一个已经发展的对流云团外围出现的强偏北下沉冷出流沿浅薄地形河谷区侵入襄樊附近,当偏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北进时,一方面受到冷出流的横向阻挡,另一方面又受到大巴山地形的纵向阻挡,两种阻挡作用交汇于襄樊上空,使低层出现强辐合中心并稳定维持,在高层强辐散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深厚的上升运动.地面低压倒槽和准静止锋的稳定维持以及边界层内大气斜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区域的维持和发展.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和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中心输送了充足水汽,从西南低涡的东北侧不断分裂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并沿低层切变线移动到襄樊上空后叠加在高空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有利动力作用下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606.
2007年济南“7.18”大暴雨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鸿  赵平  任健  刘爱梅  杨芙蓉 《气象学报》2011,69(2):263-276
利用常规观测、中尺度自动站、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18-19日造成华北南部强降水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低层来自东北方向冷空气和正在减弱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尾部的向外气流有关.云图分析表明:这次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先后南10个对流单体复合而成,其中2个α中尺度的对流单体复合时造成了济南市北部的商河县强降水,并且强降水发生在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发展阶段,位于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的后部,与低于201 K的冷云盖相对应;当对流单体复合时,在可见光云图上出现云线(即飑锋).并且在窄小的云线中又包含4个γ中尺度的对流单体,其中一个产生高达13 km的降水回波;当云线出现时,地面冷锋后部出现γ中尺度雷暴高压,随后逐渐发展成为α中尺度的雷暴群,降水产生在雷暴高压前和冷锋后.济南市强降水过程则是由合并后的对流单体内部的2个强度不同的上冲云顶合并成一个更强的上冲云顶时造成的.雷达同波分析进一步显示,这次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降水回波表现出后部扩建类和同波交叉类的特征,其中商河县的降水由主冷空气涌产生,而济南市强降水可能与主冷空气涌与次冷空气涌合并所形成的2个β中尺度和1个γ中尺度的多单体雷暴有关.  相似文献   
60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7日唐山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低层冷空气交汇引起的。降水前期,唐山地区中低层水汽强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冷空气从底层侵入,抬升暖湿气流,低层暖锋锋生使对流不稳定性增大,上升运动加强,降水量增大。强降水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斜升运动机制。850 hPa湿位涡正压项MPV1〉0区域较好地反映出冷空气活动特征,强降水出现在MPV1零线附近偏冷空气一侧。  相似文献   
608.
2010年7月16~18日巴中市持续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NECP时间间隔为6h的1°X 1°再分析资料来分析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巴中市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及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康森"对低值系统起了阻塞作用,低空急流和西南低涡是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通量散度、湿层厚度、垂直速度、低层涡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物理因子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表现的很明显,是预报持续性暴雨的很好手段。  相似文献   
609.
2010年AREM、GRAPES模式预报性能对比检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REM和GRAPES都是四川省气象局的准业务模式,本文通过检验分析发现:两个模式对四川地区夏季降水的评分值都不理想。两个模式模拟低涡系统皆偏弱,直接导致其模拟的风场辐合偏弱,水汽辐合偏小,降水强度偏弱。两个模式预报的四川盆地上空的比湿都偏小,反映局地水汽对降水的贡献偏多,而外部水汽的输送偏弱。尤其是AREM模式对中低层水汽含量的调整非常显著,容易导致其后24小时降水预报的失败。另外,通过与探空资料的比较结果显示:GRAPES模式在250hPa以上层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的误差,对整个高度场的模拟都存在一个系统偏大。  相似文献   
6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监测产品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9日开封市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能量积聚充分,湿层深厚,大气处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西南低涡、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了对流性暴雨;低层切变和地面冷锋辐合区域狭窄并且基本重合,使得垂直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发展.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表明,两个在低涡东南侧沿850 hPa切变线东北移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加强合并为一个中-α对流系统,最强降雨出现在中-α对流云团移动的右前方、tbb梯度最大与tbb冷中心之间的区域,与旺盛发展的强回波前沿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