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paper reviews previous and recently obtained geological, stratigraphic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on the Russian-Kazakh Altai oroge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between the Kazakhstan and Siberian continental blocks. The Russian-Kazakh Altai is a typical Pacific-type orogen, which represents a collage of oceanic, accretionary, fore-arc, island-arc and continental margin terranes of different ages separated by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rusts. Evidence for this comes from key indicative rock associations, such as boninite- and turbidite (graywacke)-bearing volcanogenic-sedimentary units, accreted pelagic chert, oceanic islands and plateaus, MORB-OIB-protolith blueschists. The three major tectonic domains of the Russian-Kazakh Altai are: (1) Altai-Mongolian terrane (AMT); (2) subduction-accretionary (Rudny Altai, Gorny Altai) and collisional (Kalba-Narym) terranes; (3) Kurai, Charysh-Terekta, North-East, Irtysh and Char suture-shear zones (SSZ). The evolution of this orogen proceeded in five major stages: (i) late Neo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accretion in the Paleo-Asian Ocean; (ii) Ordovician-Silurian passive margin; (iii) Devonian-Carboniferous active margin and collision of AMT with the Siberian conti- nent; (iv) late Paleozoic closure of the PAO and coeval collisional magmatism; (v) Mesozoic post-collisional deformation and anarogenic magmatism, which created the modern structural collage of the Russian- Kazakh Altai orogen. The major still unsolved problem of Altai geology is origin of the Altai-Mongolian terrane (continental versus active margin), age of Altai basement, proportion of juvenile and recycled crust and origin of the middle Paleozoic units of the Gorny Altai and Rudny Altai terranes.  相似文献   
12.
李言蹊  陈海山 《大气科学》2021,45(4):889-900
利用1979~2019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亚洲中纬度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与巴伦支—喀拉海异常增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研究表明:巴伦支—喀拉海异常增暖通常对应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及亚洲中纬度极端低温频发.进一步分析发现,伴随巴伦支—喀拉海异常增暖,新地岛、乌拉尔山附近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在位势高度正异常...  相似文献   
13.
红松、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苗圃苗木的换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红松、红皮云杉等小兴安岭主要树种不同床高、不同解冻深度裸根苗的生长发育与土壤各层地温、主要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表明:床高30—35cm对换床苗木生长较为有利。兴安落叶松以解冻15cm换床效果较好;红松以解冻25cm换床效果较好;红皮云杉以解冻20cm换床效果较好。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候因子对不同床高、不同解冻深度换床苗木生长的影响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各气候因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刘治华 《气象学报》1930,6(5):41-64
凡欲尝试一区域之天气预报者,必先知本区内地方天气变化之特殊情形,欲知地方天气之特殊情形,则非有当地之长期气象纪录及同时期内邻近各地之气压分布状况及其变动性质(即天气图)以为根据不可。查长江下游地近海滨,天气当受海洋之影响。今欲试  相似文献   
16.
Nat Rutter 《第四纪研究》1992,12(2):166-167
由国际科联发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努力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把土壤-黄土序列作为第四纪古气候的关键性记录。土壤-黄土序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黄土堆积集中在东欧、西伯利亚、中国、美国中部和阿拉斯加,以及南美洲东南部,其他大陆也见有少量黄土堆积。这种全球范围的广泛分布不仅为解译特定时段内大范围  相似文献   
17.
能源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战略问题。我国在石油能源方面并不富裕,要确保石油安全,就必须走石油进口多元化道路。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强国。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在能源合作方面的良机。双方携手开辟出一条振兴与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产自贝加尔湖的白玉和碧玉、波罗的海的琥珀、西伯利亚的紫龙晶……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珠宝玉石博览会上,以展示俄玉及制品为主的东宁珠宝玉石产业基地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  相似文献   
19.
大气涛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气涛动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绘制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时,就发现了大气活动中心,即相对稳定的高压区或低压区。有些低压及高压终年存在,被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如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述尔高压、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频繁出现暖冬,直到2004年以后这种状况出现明显的变化,冷冬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了。在全球增暖、北极海冰减少明显的背景下,冬季极端严寒的强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似乎还在增强,造成灾害性的影响也越发引人关注。在上述背景下,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东亚发生了两次极端严寒事件。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合成和相关分析,研究这两次极端严寒事件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北极增暖的可能联系。这两次极端严寒事件的环流演变截然不同。对于2012年1月的极端严寒事件,海平面气压异常主要呈现由东向西传播,在演变过程中,阿留申区域海平面气压超前西伯利亚高压,因此大气环流的下游效应起主要作用。对于2016年1月的极端严寒事件,冷空气主要由西北向东南传播。两次极端事件的主要降温区域的移动路径截然不同。2012年1月冷空气爆发以后主要在亚洲大陆中、高纬度维持并向西传播,其南传影响亚洲低纬度区域明显弱于2016年的冷事件。而2016年1月的主要降温区以沿东亚向南移动为主,强降温区直接南下至热带区域。两次极端严寒事件爆发前期大气环流演变的共同点:中、高纬度区域环流能量交换活跃,表现为中纬度高度脊加强北伸,从而把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输送至北极区域,高纬度区域对流层中层呈现多极结构。这种多极空间结构是亚洲冷空气向南爆发的重要前兆信号。冬季北极阶段性增暖过程首先是中纬度高度脊加强北伸的结果。对影响东亚的极端严寒过程,乌拉尔附近区域的高压脊以及位于北美西部的高压脊加强北上、协同演变是至关重要的。2016年1月东亚极端严寒过程与2015年12月末北极快速增暖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