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590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421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rmor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riprap stones, are the primary method used to protect bridge piers against scouring; however, these methods have not had definitive success. Recently, flow-alter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acrificial piles, have been tes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armoring countermeasur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cs of an innovative flow-altering countermeasure device, frames in the shape of tetrahedrons that act as a pier-scour countermeasure. Results of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for turbulence flow showed that the flow around the tetrahedral fram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1) a deceleration region near the sediment bed; (2) an acceler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of water depth region; and (3) a restoration region near the water surface. The velocity magnitudes, turbulent intensities and vorticities decreased in the deceleration region, increased in the acceleration region and reverted to that of the unprotected condition in the restoration region. This pier-scour countermeasure is innovative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dissipate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flow and the horseshoes vortex generated around the bridge pier. The scour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frames protected the foundation of bridge piers against scou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of scour depth decreased as the velocity ratio, U/U c , decreased, reaching a value of 50% for the range of parameters tested in this study. Moreover, its efficiency was dependent on the placement density of the frames.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frames were more effective when η was larger. However, their influence becomes less significant when η≥ 0.16.  相似文献   
72.
李加林  刘永超 《地理研究》2016,35(12):2203-2215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表利用改造的加剧,使得人工地貌研究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加强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亟需提上议事日程。在分析人工地貌学学科框架构建基点基础上,就人工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内涵(学科属性)及外延(分支学科、学科关联)等方面探讨了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问题,并指出人工地貌学是传统地貌学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性地貌学科,如何从理论、技术及应用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及探讨发展趋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3.
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开发要求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插件式GIS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案。介绍了插件式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实现过程,并采用组件对象模型的思想以插件的形式构建了更粗粒度的组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最后采用C#语言和ArcEngine组件进行开发与实现。  相似文献   
74.
中国海岸带专用地图投影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图投影是各类海岸带信息的空间定位框架要素之一。通过对目前我国海岸带常用的各种地图投影现状分析,设计并实现全国海岸带专用投影———斜轴等角圆锥投影,该投影不仅使得整个中国海岸带实现无缝的一体化表达,而且使变形达到最小。文中详细阐述该投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理,并将结果与其他各种海岸带投影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5.
GNSS直接定位成果的坐标基准同观测时刻定位所采用的卫星星历基准是一致的,但有时需要获得测站在不同ITRF框架及对应不同历元的坐标,因此基准转换和历元转换是需要的。本文探讨使用约束平差法和速度场法对GNSS定位成果基准和历元进行转换,并分析所能达到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5 cm左右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76.
本文在回顾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历程、分析当前信息化不足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立足全省,设计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政务管理系统框架,提出了三种全省系统应用模式并进行优劣分析,基于SOA设计了三级政务协同平台结构。  相似文献   
77.
针对单一的GPS技术并不能准确地确定地球质心,无法真正地实现地心坐标参考框架,为了满足CGCS2000坐标框架对高精度地球质心和高精度尺度基准的需求,未来的CGCS2000坐标框架将是多源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融合的组合框架,该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GCS2000坐标框架,并基于GPS、VLBI、SLR等大地测量技术的数据融合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多源大地测量观测数据融合得到组合坐标框架,将得到的结果与ITRF综合解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PS、VLBI、SLR测站各方向坐标平均误差值约20mm,速度场各方向平均误差约1mm/a,水平方向速度场误差小于垂直方向速度场误差,误差较大的测站多居于板块分界带及其边缘。基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CGCS2000坐标框架对多源数据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以长沙高新区为例,探索了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原则及内容。研究了利用航空摄影数据更新数字正射影像图(DOM),采用航测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更新重要地理信息要素,利用电子平板及外业电子调绘的手段更新地名地址,结合更新内容探索了1∶1000矢量数据集、矢量电子地图和影像电子地图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79.
地理信息服务概述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地理信息服务由于其提供的是空间型信息这一特点,已成为信息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综合论述地理信息服务的文章或论著并不多见,文中归纳总结了地理信息服务研究的总体框架,包括技术体系、信息框架、服务模式、应用分析及产业分析,并对各部分进行了简要的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80.
基于SilverLight和REST的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WebGIS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其架构方法和实现技术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传统WebGIS开发复杂度高、交互体验性贫乏、运行效率低等不足,在对RIA/SilverLight和REST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以整体结构模块化,开发行为统一化,代码可复用及经验可复用的指导思路下,提出由空间数据服务器(数据访问层DAL)、GIS服务和Web服务服务器(业务逻辑层BLL)及部署有SilverLight插件的浏览器(表现层UI)组成的3层架构式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并阐述了数据层中空间属性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步骤以及优化经验,分析了业务逻辑层的构成和运行机制,为提高系统开发效率使用MVVM(Model-View-View Model,模型-视图-视图模型)设计模式,将表现层分为前端用户界面和后台逻辑两部分,并描述了用户熟悉的Office Ribbon设计样式的开发方法,说明了后台逻辑架构组件各自功能及通讯路径。最后,为验证此框架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开发效率、丰富用户体验和改善系统运行性能表现等优势,利用SilverLight(C#)实现了应用实例——LightGIS。系统开发和运行实验表明,该框架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下目的:(1)实现优美的用户操作界面和丰富的互操作性体验;(2)提供平滑、流畅的地图服务和高响应性空间分析;(3)具备优秀的系统可扩展潜力和可配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