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31.
地下水计算参数的测定与估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了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几个常用参数(给水度、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和潜水蒸发系数)的测定和估计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得到几点新的认识:(1)给水度值同注水的方式有关,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农田表层土壤疏松,且有作物影响,因而其最大值会出现在地表附近;(2)用抽水试验法测定给水度,其值因孔而异;(3)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土壤结构和给水度的关系密切,一般随着埋深的增加,该系数随之减小;(4)不同季节和不同作物,潜水蒸发系数不同,表现在计算公式上的参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2.
着重介绍了CuInSe2的结构和光、电学特性;讨论了多各上薄膜沉积技术;评价了主要的合成装置及其作途;综述了制备CuInSe2太阳电池器件的工艺和材料,提出了一种能成功地生产大面积太阳电池薄膜的经济有铲的沉积技术。  相似文献   
33.
考虑入渗和蒸发影响的土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7  
陈守义 《岩土力学》1997,18(2):8-12,22
本研究建议的一种分析方法假定斜坡非饱和土体的水分运动参数及剪强度参数与饱和度的依赖关系均可根据实验或经验确定。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妥任意给定的入渗和蒸发边界条件下斜坡土体的瞬态含水率分布及与其相对应的瞬态抗剪强度参数分布。在此基础上瞬态斜坡安全因数即可通过常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求得。  相似文献   
34.
李绍虎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7,22(4):387-390
襄汾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其沉积背景及沉积过程受东部华北海控制,低位边级缘石膏最为发育,与泻湖内部盐岩层及普遍发育的碳酸盐岩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单元,该区马家沟组共发育7个I类层序,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层序发育完全可以对比,层序边界位于边缘石膏楔的底部,层序边界的形成,和泻湖与外海(华北海)沟通与否或海平面下降程度有关,当海平面完全下降,泻湖与外海完  相似文献   
35.
利用鹤壁市淇县1971~2000年降水、底墒、蒸发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对春旱进行实时业务监测的动态模型;根据干旱指数大小确定春旱等级,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证实干旱指数在分析干旱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应用彭曼公式对蒸发量进行了气候学计算 ,并对近 40a灯塔站蒸发量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年和生长季等不同时段的分布规律分析 ,以便为农业水分分析、农业气候影响评价、作物水分平衡等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37.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水的研究对农田水利、水文地质、生态与环境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概略介绍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研究过程中 ,野外获取土壤水的方法及设备。在对水样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对试验点土壤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结论为 ,在地下水浅埋区 ,地下水与土壤水矿化度变化关系密切 ;蒸发作用与蒸腾作用对土壤水矿化度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蒸发作用使上层土壤水的矿化度加大 ,而植被在其生长期降低土壤水的矿化度 ;地下水、植被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水矿化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杨万勤  王开运  肖玲 《山地学报》2004,22(5):598-605
于3个假说和林冠上方2m处的气象变量,采用Penman-Monteith组合模型估算了一个生长季节内川西亚高山林区分别以云杉(SF)、冷杉(FF)和白桦(BF)为优势树种的3个林分的湿林冠蒸发速率(Er)。研究结果表明,SF、FF和BF的湿林冠蒸发量(E)分别为44.51mm、88.51mm和57.8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9.2%、16.6%和10.2%。与SF和BF相比,FF具有最高的月平均Er和蒸发比例。SF、FF和BF的平均Er分别为0.097mm/h(变化范围:0.028-0.487mm/h)、0.242mm/h(变化范围:0.068~0.711mm/h)和0.149mm/h(0.060~0.576mm/h)。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Er分别在6月(SF、FF和BF分别为0.120mm/h、0.317mm/h和0.169mm/h)和10月(SF、FF和BF分别为0.083mm/h、0.187mm/h和0.101mm/h)。8:00至16:00期间的平均点Er显著高于0:00至8:00以及16:00至0:00期间的平均Er。Er显著的日变化和月变化主要归因于林冠上方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9.
全球蒸发岩从震旦纪到新近纪均有发育, 其最发育时期为震旦纪-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以及侏罗纪-白垩纪, 且具有幕式分布特点.它们在一定区域(低纬区)常大规模集中发育, 跨越不同的沉积盆地类型, 面积和厚度巨大, 时代跨度较短且连续, 笔者称之为巨量蒸发岩省.本文基于全球蒸发岩层系古板块再造、沉积岩相恢复、地层柱状对比、盆地构造分析等方法, 对巨量蒸发岩省的发育、分布、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巨量蒸发岩省形成、分布与地史中的造山带演化、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干旱气候带(南北纬30°之间)、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其主要形成于干旱环境下相对封闭、靠海水潜流补给的台地和盆地中; 所处的构造单元主要为泛大陆板块内部狭长的裂谷带、特提斯造山带的残余洋盆、海-陆过渡带、陆表海或孤立板块的台地中心.  相似文献   
40.
采用水量平衡模型和Penman公式分别计算了珠江流域七个子流域1961—2000年实际蒸散发(I_(ETa))和潜在蒸散发(I_(ETp)),并对供水条件变化下I_(ETa)与I_(ETp)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对各子流域I_(ETa)和I_(ETp)关系的理论从属性进行判定,主要结论如下:1)珠江流域年实际蒸散发量远低于潜在蒸散发量,多数子流域I_(ETa)值不到I_(ETp)值的1/2。7个流域面积加权平均I_(ETa)为681.4 mm/a,I_(ETp)为1 560.8 mm/a。从蒸散发的变异性来看,则实际蒸散发I_(ETa)的变异性明显要高于潜在蒸散发I_(ETp)。2)东江、西江、北江、柳江和盘江等5个流域实际蒸散发I_(ETa)都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韩江、郁江两个流域I_(ETa)随降水变化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子流域的潜在蒸散发I_(ETp)与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7个子流域平均情况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I_(ETa)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I_(ETp)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通过对降水量P与实际蒸散发I_(ETa)及潜在蒸散发I_(ETp)的联合回归方程P-IET回归系数的T检验,判定韩江、柳江和盘江等三个子流域以及七流域面积加权平均I_(ETa)与P和I_(ETp)与P的关系满足理论意义上的严格互补相关;东江、西江、北江等三个流域I_(ETa)与P和I_(ETp)与P的关系满足"非对称"互补相关。4)基于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的边界条件,推导出非对称条件下的实际蒸散发互补相关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