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459篇
  国内免费   104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145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58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利用中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混合层(ML)深度和层结强度对海表温(SST)和ML深度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始ML深度对海流量值影响较大,层结强度则较小。东海陆架区特殊的海洋热力结构,极易造成SST下降。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一致。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利用40a(1960年~1999年)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分析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登陆热带气旋的一般气候特征,根据热带气旋的登陆点不同,进一步分析在广西沿海影响区内登陆的热带气旋和登陆后的强度变化、维持时间、消失位置等方面的特点,为做好影响广西沿海的登陆热带气旋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中央气象台2014-2018年发布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分析资料,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热带气旋7级、10级和12级非对称大风风圈半径(R7、R10和R12)进行预测研究,为热带气旋的尺度和风场预测提供基础.选取1510、1521、1718、1807、1808和1822号台风对模型进行后报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能较好地计算...  相似文献   
994.
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对广东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1,他引:1  
刘燕  林良勋 《广东气象》2007,29(2):14-17
普查1970~2005年登陆福建省的热带气旋(TC)资料可知:(1)36年间平均每年有1.4个TC登陆福建省,其中以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为主;6~10月都有TC登陆福建省,7~9月尤其8月份是登陆的高峰期;登陆福建的TC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登陆福建省的TC主要集中于3种路径:偏北、偏西、西北型路径,其中偏北、偏西型路径以登陆闽中、闽南为主,而西北型路径有一半登陆闽中,登陆闽北以及闽南的几率相当。(3)偏西型路径的TC登陆后仍以偏西或西南的路径移动,一般有西南季风的配合,80%对广东有显著影响;西北型路径的TC登陆闽北时由于继续以西北或偏北路径移动且在广东上空没有强劲的西南季风的配合,则对广东基本无影响,登陆闽中南的TC登陆后移向偏西或西南,或者有强劲的西南季风的配合对广东造成显著影响的占47.8%,而减弱快同时没有西南季风配合的形势则对广东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2021年3月16、28日两次沙尘天气为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HYSPLIT模型等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的两次沙尘天气发生时天气系统、颗粒物浓度、气溶胶光学特性和边界层气象条件变化等特征,特别探讨了回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均为浮尘天气,与暖区新生类蒙古气旋的活动有关。对江淮地区的影响分为冷锋后部污染物影响和高压后部污染物回流影响。前者容易引发单峰型2~4 h污染物爆发性增长,后者对应多峰型7~9 h污染物持续增长,最终产生1 000 μg·m-3以上的严重污染。污染物均来源于蒙古和贝加尔湖,经过华北后传输高度降低至1 km以下,回流阶段的传输高度较低,仅为0.3 km左右。传输层风速加强至8~14 m·s-1有利于污染物在地面的长时间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11):631-632
本月全国天气亢旱,雨日极少,晴朗异常。日照丰富,故各地平均月温甚高,而日夜之差奇钜。病疾流行,其中尤以恶疟为最猖獗。秋禾待播,农民望雨至殷。大陆高气压势甚稳定,中心在蒙古西部与黄河上游,气压为  相似文献   
997.
蒙古—鄂霍次克内陆活动带斑岩铜矿化勘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8.
古风暴学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风暴活动的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资料,恢复器测之前几百年至数千年前的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包括研究领域、方法、技术与手段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和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风暴学研究的替代指标包括:文字记载、特征的风暴事件沉积、海相化石组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这些指标单独使用时都有一定局限性。寻找新的替代指标,并运用多种指标综合分析方法提高古风暴事件的分辨率和可信度,是今后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古风暴频数的研究,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风暴潮理论的新进展,通过数值模拟与替代指标研究相结合,更准确地恢复古风暴强度。同时,应加强古风暴活动的全球对比研究,以揭示风暴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在全球不断变暖背景下台风活动的情景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杨扬 《水文》2007,27(6):81-84
本文应用1976年提出的登陆浙、闽的热带气旋造成华北暴雨的天气预报指标对近12年登陆浙、闽的热带气旋对华北暴雨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指出30年前的研究成果目前仍然适用,同时根据30年来的天气变化提出了预报指标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对1960~2002年在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广西影响区活动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5.2个,强度发生突变的有3.1个,其中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强度突然加强,90%只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而8%的热带气旋既发生强度突然加强,又发生强度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5~11月,受海岸和陆地地形影响,其区域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强度突然加强发生在6~10月,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区域集中在粤西近海至海南岛东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