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1.
辽宁省营口东部是我国白硼矿床重要产区之一。白硼矿床赋存在早元古宙辽东裂谷带内。辽河群里尔峪岩组,黑云变粒岩、电气变粒岩夹含硼镁橄岩为含硼岩系。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带为储矿构造,辽河期复式深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其成矿母岩 (热源体 )。蛇纹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镁橄岩是重要的含硼蚀变岩带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岫岩5.4级地震前后振幅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发生了Ms5.4地震,本文研究了该地震前后岫岩、营口、丹东、本溪、宽甸、东陵六个数字化地震台记录的数字地震波振幅比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S波、P波振幅关系探讨了岫岩地震前后震源机制的变化。结果表明:岫岩5.4级地震前,营口、本溪、丹东、东陵四个台在震前都出现低值异常现象;岫岩5.1级地震前,岫岩、本溪、丹东、东陵四个台震前均出现低值现象。岫岩5.4级前震序列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显示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但余震序列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则较为离散,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震观测数据是地震预测的基础性数据,利用完整的地震目录掌握大震前后地震序列的频度等分布特征,对准确识别前震序列类型,及地震短临预报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以来海城老震区地震目录的补充修正工作,并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徐林 《地下水》2012,34(5):124-125
总结营口地区多年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营口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多年实际降雨量及受灾情况等资料,依据过程降雨量统计数据及,采用统计法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盖州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推进年”的各项工作部署,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四项服务”为抓手,全力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一是主动服务,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情况通报制度,及时沟通土地使用指标及利用情况的相关信息,为政府当好参谋,同时,主动深入企业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09,(2):23-23
营口海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设置的海关之一。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等九埠为通商口岸。于是营口成为列强掠夺东北财富的口岸。  相似文献   
17.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地区震群中较大地震发生前10天~2个月,θ都有一个持续低值的过程;1999年岫岩前震序列的θ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且大部分小于65°。相比用震源机制P轴取向趋于一致来判定震源区应力状态,θ更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对1971-2000年营口地区各月大风及大风日数等要素资料的分析表明:1971-2000年营口地区各月最大风速≥6级和≥8级的日数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6级和≥8级的年大风日数均呈递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7.4 d/10a和-6.7 d/10a;1981-2000年营口地区最大风速≥6级和≥8级的年大风日数变化速率分别为-13.1 d/10a和-6.1 d/10a,反映出1971-2000年大风日数递减趋势较1981-2000年显著,春夏季(3-6月)递减趋势尤为显著。气温日较差减小所导致的局地环流减弱可能是营口地区大风日数减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证明,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归因于早期大陆裂谷演化阶段的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房身泡期至始新世沙河街一期(Ef-Es1,大约63.0~37.0Ma.BP)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的驱动,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Ed,大约36.9-24.5Ma.BP),两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复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裂谷演化阶段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使得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质资料分析,辽河盆地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大约为4~8km,辽河盆地营口-佟二堡断裂带不仅受到早期拉张应力的强烈控制,而且还受到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影响,由此认为,两期构造运动决定了现今所勘探到的复杂含油气构造体系的展布,并导致了该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20.
辽东湾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受营口—潍坊断裂带控制。其东支的两条分支断层大体沿其次级构造单元辽东湾东部凸起的两侧延伸。本文应用大量地震测线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结合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认为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是在先期存在的低凸起的基础上,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因营口—潍坊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形成的。以Lz205测线和Lz185测线之间为界可分为类似的两段,各自经历了一个自南而北的右旋走滑伸展—剪切走滑—右旋走滑挤压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由北东向的基底断裂与由之派生的新生代内的北北东内断裂间的关系造成,在两者的交汇点(如Lz151)或走向发生转折处(如Lz255)右旋走滑作用发生变换,其南侧拉张下沉,正断层发育,表现为右旋走滑伸展,北侧则挤压隆升,表现为右旋走滑挤压。南、北两侧相反的力学性质是走滑活动派生的局部差异应力场造成的。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证实了右旋走滑伸展—剪切走滑—右旋走滑挤压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