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1篇 |
免费 | 350篇 |
国内免费 | 3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983篇 |
地球物理 | 52篇 |
地质学 | 34篇 |
海洋学 | 58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34篇 |
自然地理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73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62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Continuous Ozone Depletion over Antarctica After 2000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lar Vortex 下载免费PDF全文
Observations have shown highly variable ozone depletion over the Antarctic in the 2000s, which could affect the long-term ozone trend in this region as well as the global ozone recovery. By using the total column ozone data (1979-2011),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pringtime Antarctic ozone tow is investigated, together with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lar vortex evolution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ringtime Antarctic ozone depletion has continued in the 2000s, seemingly contradicting the consensus view of a global ozone recovery expec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spring Antarctic polar vortex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is much stronger in the 2000s than before, with a larger area, delayed breakup time, and greater longevity during 2000-2011. Fh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ecent continuation of springtime Antarctic ozone depletion could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abnormal variation of the Antarctic polar vortex. 相似文献
862.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目的中,大气臭氧会用数密度、体积混合比、质量浓度和柱量等不同物理量表示。由于这些不同量纲的臭氧量的同时存在,对大气臭氧的使用和相互比较造成混乱和不便。基于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大气臭氧不同量纲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提出了臭氧数密度廓线与臭氧柱量廓线的相互转换模型。实际应用表明,IUP(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气象库提供的数密度和体积混合比转换差异在10%以内,转换精度受温度和气压影响。以激光雷达臭氧数据验证SBUS(Solar Backscatter Ultraviolet Sounder)臭氧数据时发现,最大偏差达20%,且第8、9、11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UGAMP(UK Universities Global Atmospheric Modelling Programme)库中臭氧数据与SCIA-O3 (SCIAMACHY O3) 产品比较发现,15-45km之间平均偏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863.
864.
将TOMS测量的北半球不同纬度各纬向平均逐日O。总量作为无规序列,利用时滞方法重构序列的相空间吸引子,计算其系统状态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纬度O3层系统吸引子都具有非整数分维结构;此外,在完整的Lpapunov指数谱中,所有指数分量之和均为负值,且最大指数分量总是正值.反映出O3层系统相空间总体上是收缩的,同时提供了存在奇怪吸引子的证据,表征O3层系统的演化是一种耗散混饨运动.这对于进一步应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O3层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5.
气象探空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气象探空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它由PC计算机和译码插板组成,具有抑制干扰、译码、修改错码、数据处理等功能,适用于24 MHz 接收机、701 或701C气象雷达等探空码接收设备。文中论及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实现、自动译码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66.
李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11,(4):346-353
通过比对试验,采取同球比对施放方式,选择德国GRAW探空仪作为比对标准,使用总共12次同球比对数据,对中国长峰、华云和大桥3种型号探空仪的珠状电阻温度传感器开展比对分析.经典型个例分析与统计分析表明:3个型号国产探空仪高空温度廓线与德国GRAW探空仪具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温度测量夜间性能均好于白天;长峰探空仪温度探测性能随高度变化比较稳定,而华云探空仪与大桥探空仪性能相仿,均随高度性能下降,尤其是30km以上高空;长峰探空仪温度探测整体性能最好,相对系统误差在0.2℃左右;而华云探空仪与大桥探空仪误差可达1℃,且均表现为整体上温度测值偏低.体积较小的珠状温度传感器将是未来高空温度探测的一个好的选择,下一步需要改善华云探空仪与大桥探空仪温度传感器表面涂层工艺,两者的温度辐射订正算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67.
868.
869.
870.
根据观测事实和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由12个探空参量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1)雹暴单体中冰雹生长的环境层结状态为湿绝热;(2)雹块处在湿生长条件下;(3)雹块的末速是其形状、大小、阻力系数及最大升速处空气密度的函数;(4)雹块末速与最大升速相平衡时其直径达到最大;(5)假定雹块在负温区下降时直径不再增长。但在正温区雹块熔化,直径减小,及地的大小就是雹暴单体最大降雹的大小。用定时探空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计算出实际最大落地雹块大小,适用于距探空站150 km内非局地中、大雹(>1.5 cm)的甚短期预报。重雹灾与特重雹灾几乎完全由非局地中、大降雹所致,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将会提高降雹预报准确率,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