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77篇 |
免费 | 1148篇 |
国内免费 | 4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14篇 |
大气科学 | 1434篇 |
地球物理 | 813篇 |
地质学 | 1315篇 |
海洋学 | 468篇 |
天文学 | 71篇 |
综合类 | 423篇 |
自然地理 | 2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173篇 |
2019年 | 226篇 |
2018年 | 179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310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419篇 |
2011年 | 366篇 |
2010年 | 411篇 |
2009年 | 356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379篇 |
2006年 | 371篇 |
2005年 | 337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45篇 |
2002年 | 222篇 |
2001年 | 184篇 |
2000年 | 151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在杨陵一级阶地上进行的入渗试验为基础,利用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方法,研究分析了土壤入渗特性在多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及与土壤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入渗特性的土壤转换函数。研究表明:土壤入渗特性具有多重分形特征,观测尺度上,稳定入渗率、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空间变异都主要由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空间变异造成。在多尺度上,稳定入渗率的空间变异受土壤容重、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空间变异受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与观测尺度上的影响因素相同。基于联合多重分形分析建立的稳定入渗率的土壤转换函数的计算误差较小,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土壤转换函数的计算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62.
为实现WGS84和CGCS2000坐标系之间的转换,首先通过七参数法将WGS84坐标转换到ITRF坐标,然后再通过框架转换法转换到CGCS2000坐标,并进行实例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63.
在对恒星形成区(SFR)中ROSAT选弱发射线T Tauri星(WTTS)进行光谱证认的过程中,发展了一套基于北京天台2.16米光学望远镜及其OMR卡焦光谱仪系统的晚型星中色散(50A/mm)光谱计算机自动光谱分类方法。对ROSAT选WTTS候选体中晚型星进行自动光谱分类的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光谱型的分类精度可达±1个次级,个别源为±2个次级。该自动光谱分类方法同时适用于其它光谱晚型星。 相似文献
64.
65.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转换横波震相的分析和模拟,能够从泊松比的角度更准确地约束地下结构和物质组成,有助于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属性的研究.本文对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的OBS2013-3测线进行了转换横波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能量扫描法求取极化角,并对OBS水平分量数据进行旋转,获取了径向分量数据.结合本测线的地质情况,求解佐布里兹(Zoeppritz)方程,得到了不同转换模式的能量分配关系,定量地指示了沉积基底和海底面为主导的P-S转换界面,Moho面为次一级转换界面.在OBS2013-3测线的各个台站径向分量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一系列PPS和PSS型转换震相,最大偏移距达到130km,并进行了初步的正演模拟试算和验证.结合本测线实际情况,对OBS转换横波研究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工作为后续的二维横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结构模拟、物质组成和地壳属性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66.
冀北滦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锆石U-Pb测年及启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冀北—辽西地区, 冀北的滦平地区是中生代地层最为齐全, 也是唯一的晚中生代沉积作用基本连续的地区.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地区的土城子组与张家口之间存在着J3—K1界线和中生代的构造转换界面.该地区分布的主要中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髫髻山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和西瓜园组.通过LAICPMS方法的锆石UPb测年, 获得了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年代格架, 即髫髻山组的顶界年龄为(162.8±3.2)Ma, 土城子组形成的主体年代范围是(142.6±1.3)~(136.4±1.9)Ma, 张家口组形成的年代范围是(135.7±1.8)~(135.2±2.3)Ma, 大店子组顶部安山岩的年龄是(131.4±3.7)~(130.2±3.0)Ma.锆石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 土城子组中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张家口组中锆石的特征一致, 而与髫髻山组中的锆石有较大的区别.综合以上分析数据及野外地质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的土城子组与髫髻山组之间不仅时间间隔较长, 而且二者中火山岩的源区也有较大的区别; 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之间不仅时间上基本连续, 而且二者中火山岩的源区也有明显的一致性.这就表明了滦平地区的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是同一地质背景下的产物, 即该地区二者之间应不存在J3—K1界面和构造转换界面.(2)滦平地区大店子组顶部火山岩在年代上与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底部、辽西凌源地区的张家口组顶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67.
韧-脆性剪切带构造控矿演化模式--以青海省乌兰县托莫尔日特金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海省乌兰县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变形特征、成矿物质与热液来源及运移条件分析,提出了该区构造控矿演化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认为,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成矿物质的由深部向浅部、由韧性剪切带外部向韧性剪切带内部的活化迁移,成矿热液在韧性剪切带上部(即韧脆性转换带附近)得以大量聚集。韧性变形后期温压条件降低,韧性变形转化为脆性变形,地表大气降水沿贯通性较强的脆性破裂带大量下渗,到达韧-脆性转换带附近,与该处积聚的成矿热液充分混合,热液性质发生改变,在相对张性或较薄弱的构造有利部位大量沉淀。由于断裂带的周期性活动,成矿物质得到多次沉淀而不断富集,最终形成金矿体。矿体形成后的构造隆升及剥蚀作用,使韧-脆性剪切带出露地表,金矿床也随之出露到近地表处。因此在矿区石英脉型金矿体的下部,可能会存在糜棱岩型金矿体,但品位可能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AUTOCADDwG格式文件与ARCGI$SDE格式文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利用中间件DwGOirectX实现DWG数据与ARCGISSDE数据的双向无损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应用分类转换的思想,将DWG中的要素与ARCGISSDE中的要素按照几何类型进行一一对应,建立两种数据之间的转换对照关系,便于程序实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69.
综述了近20年国际上地幔转换带中水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表明,地球深部的水主要以OH-(hy-droxyl)形式存储在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中。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地幔转换带中的主要矿物均具有较高的储水能力,且在转换带的温压条件下,其储水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瓦兹利石(β-Ol)和林伍德石(γ-Ol)的储水能力为2%~3%,超硅石榴子石(Mj)的储水能力为0.1%左右,据此估算地幔转换带的储水能力约为1.2%~1.91%,是地表水总量的3.9~6.2倍;而转换带除外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主要矿物的含水量或储水能力均小于0.1%,因此与上、下地幔相比,地幔转换带可能是地幔的主要储水库。尽管地幔转换带具有较强的储水能力,但对地幔转换带的实际含水量还存在干、湿两方面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和争议。地幔转换带中的水会对转换带中一系列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当水含量增加时,橄榄石(Ol)向β-Ol、γ-Ol分解以及超硅石榴石的分解反应分别向低压、高压和低压方向迁移,从而由橄榄石向β-Ol和γ-Ol分解两个相变反应界定的转换带宽度也会增加;水还会使地幔深部的部分熔融温度降低,熔体的密度降低;同时,水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解释地幔岩pyrolite模型在410km不连续面处产生的与地震波测量不相符突变,也可以解决全地幔对流模式所不能解释的地幔成分分层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转换带中的水对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包括中国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深俯冲作用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约束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0.
中国地面相对湿度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PMTred和PMFT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站为参考站,使用相关系数权重平均构建参考序列,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51-2014年中国2400多个国家级地面站月平均相对湿度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并分析了造成相对湿度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地面相对湿度资料存在较严重的非均一问题,68%的台站存在断点,人工观测转自动观测、迁站和时次变化是造成序列非均一的主要原因。整套资料负订正量所占比例较高,订正范围主要集中在-5%~0之间,这种负订正量与人工转自动观测后相对湿度观测值偏低有密切关系。这也使得订正后中国平均相对湿度趋势与订正前存在明显差异,订正前中国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订正后相对湿度没有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