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世界上第一个硅藻的遗传图谱是从地球上最高产的二氧化碳同化物中的一族极小的海洋藻类获得的,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是如何利用氮、脂肪和二氧化硅来维持生命的。由美国能源部资助(DOE)、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GI)主持的硅藻DNA测序计划揭开了硅藻的一种假矮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分析了河外射电源坐标系不统一问题对IERS天球参考架指向维持的影响。由于1988年至1991年各年度的IERS河外射电源综合表中基本源与非基本源坐标系不统一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不能在每年的指向上加入相同的改正量。  相似文献   
103.
登陆台风Matsa维持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冀春晓  陈联寿  赵放 《气象学报》2007,65(6):888-895
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其登陆后强度持续维持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登陆后涡动动能收支作了诊断分析。台风"麦莎"登陆后长久维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持续的水汽输送通道。"麦莎"登陆后两条持续维持的水汽输送通道将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台风,为"麦莎"的维持提供了潜热能。(2)增强的高层辐散风场。200 hPa附近的辐散风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减压"作用,对"麦莎"环流和强度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长久剧烈的上升运动。"麦莎"登陆后一直保持着剧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的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为"麦莎"的维持提供热能和动能。(4)活跃的中尺度扰动。"麦莎"的螺旋云带中活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它们在低层所产生的较强辐合作用对"麦莎"气旋式环流的维持起到了正反馈作用。(5)涡动动能收支的诊断分析表明,"麦莎"登陆后,地形等摩擦作用和水平输送使其能量耗损,垂直通量散度项使其能量增加,平均动能与涡动动能之间的转换项是涡动动能收支中的相对小项;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摩擦动能耗散作用逐渐减小,"麦莎"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涡动动能的增加从高层开始逐渐向中低层传播。  相似文献   
104.
台风云娜陆上维持原因浅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许映龙  高拴柱  刘震坤 《气象》2005,31(5):32-36
利用台风年鉴、日本气象厅最佳路径资料、T213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高空观测资料对台风云娜登陆后长时间维持不消之原因进行了天气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中纬度天气系统与云娜相互作用在其北侧低层建立偏东风急流和力管场,并且它始终处在高层强辐散流场东南侧或南侧的流出气流以及垂直切变小值区中是云娜在陆上维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5.
一次华南暖区暴雨过程可预报性的初值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暖区暴雨发生时,冷空气和锋面离广东较远,往往事前不易被发现,漏报或迟报较多。基于覆盖华南区域的3 km GRAPES_Meso模式和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系统的复杂云分析方案,选取2015年5月16日发生在粤西沿海地区的一次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模式初始湿度条件的差异对暖区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的可预报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模式的初始云信息可以增大初始场中低层的大气湿度,使空气接近或达到饱和,从而使数值模式有能力模拟出与实况接近的降水。分析模拟结果的对流触发和维持过程,可以发现,(1)初始水汽和云水物质的增多,增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K指数增大,对流抑制能量(CIN)减小、抬升指数(LI)减小,而且大气可降水量(PW)增多,从而使对流能够被快速激发;(2)暖区暴雨对流触发和对流维持的机制有所不同:模式对初始时刻湿度条件高度敏感,模式开始积分后饱和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加热大气,所导致的浮力增强使对流更容易被触发;对流维持发展阶段,降水引发地面弱冷池形成,冷池向外流出气流与粤西沿海暖湿气流的汇合维持了低层水平风场辐合,从而维持了对流和降水的发展。进一步的敏感性试验表明,减少初始水汽增量,则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激发的对流强度减弱,且对流发生、发展、消散的速度变慢、滞后于实况。   相似文献   
106.
对流层上层定常波异常遥相关型的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CMWF1980-1988年的资料和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定常波月平均异常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分析了对应主要异常型的由辐散风和瞬变涡度通量的异常引起的涡度源异常,并用正压模式研究了涡度源异常在这些异常型维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瞬变的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有抵消辐散风所产生的涡度源异常的趋势;单独考虑辐散风异常作为强迫所产生的环流异常与遥相关型的结构和强度相差很大,但如果将瞬变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也包含到强迫源中,则强迫出来的环流异常会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7.
1997年第11号(国际编为13号)热带气旋于8月10日在西太平洋上生成后迅速发展为强台风,然后比较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18日移入我国东海后转向西北移动,于18日21时30分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继续西北移,逐渐减弱为热带风暴.直至20日08时以前仍维持热带气旋性质。  相似文献   
108.
许长义  王彦 《海洋预报》2021,38(6):21-32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VDRAS反演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从渤海湾西岸和南岸移入的两条阵风锋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维持机制.结果 表明:西岸阵风锋处于"亚最优切变态",垂直伸展厚度为1.8km,对流层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沿阵风锋输送到雷暴中,强冷空气堆下沉与近地层暖湿空气形成的气压和温度梯度密集区造成...  相似文献   
109.
利用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山东1999年8月11~12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模拟的气压场、风场、相对湿度场、降水与实况进行对比检验,在模拟效果比较合理的情况下,着重对大暴雨的维持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我国东北、渤海和山东上空的东北西南向的锋面系统、位于锋面西南端山东江苏上空的苏鲁中-α涡旋及其诱发出的位于其北部的中-β涡旋是影响山东大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尺度对流系统;中-α涡旋的东支气流—东南风为中-β涡旋输送水汽;锋面系统抬升了中-β涡旋北部的东南暖湿气流,形成垂直上升运动,并形成雷暴云团,同时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雷暴云团在西移的过程中,受到泰沂山区的抬升作用,在山前也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因此,大暴雨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10.
登陆热带气旋长久维持与迅速消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61,自引:9,他引:61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气象学报》2004,62(2):167-179
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 (LTC)和迅速消亡热带气旋 (S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研究表明 :(1)LTC登陆后 ,在一个长波槽前有向偏北移动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 ,而STC登陆后 ,无长波槽靠近 ,并远离中纬度斜压锋区 ;(2 )LTC登陆后 ,仍与一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连结 ,而STC登陆后很快与这支水汽通道分离 ;(3)LTC登陆后逐渐变性 ,获取斜压能量 ,其环境风垂直切变增强 ,Δζ2 0 0 -850负值增大 ,而STC登陆后没有这样的特征 ;(4 )LTC登陆后 ,其高层与中纬度急流靠近 ,增强了其向东北方向的高空流出气流 ,而STC不存在这样一支流出气流 ;(5 )LTC登陆后 ,摩擦使其能量耗损 ,但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 ,而STC登陆后 ,有同样的能耗却无明显的环境能量补给。因此 ,当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后 ,从其移动趋势、与水汽通道的连结、与斜压锋区的关系和高空流出气流等特征 ,可以初步判断其是长久维持还是迅速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