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7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1051篇
测绘学   1201篇
大气科学   1592篇
地球物理   1676篇
地质学   1880篇
海洋学   667篇
天文学   208篇
综合类   498篇
自然地理   48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目前暂未具有全球导航定位能力,卫星轨道的全程跟踪与测站的几何结构还不完善,影响了卫星轨道的测定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动力学定轨的原理与方法,推导了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联合定轨对参数求解精度的解析贡献量,并利用实测数据分析了BDS/GPS联合定轨对轨道和钟差求解精度的统计贡献量。结果表明,联合定轨对系统间公共参数求解精度的贡献显著,除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卫星外,其余轨道和钟差求解精度均有显著提高。BDS/GPS联合定轨对BDS卫星轨道、卫星钟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RMS)以及接收机钟差RMS的统计贡献量分别为36.21%、26.88%和20.88%,其中对可视卫星数较少的区域接收机钟差求解精度的贡献尤为显著,贡献量为45.95%。  相似文献   
992.
针对网络差分方法多采用双差模型,但双差模型在实现时不够灵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差误差改正信息的大范围单历元网络差分方法。此方法能够克服双差网络差分模型的缺点,用户不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站作为主参考站,更不需要主参考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双差组合,从而减少了数据传输量,作业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且算法简单、作业范围大。大范围区域内的流动站用户利用非差误差改正数进行误差改正,然后可实现单历元网络差分定位。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完成大范围单历元网络差分定位,并能够得到分米级精度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993.
利用观测数据,运用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反演系统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东亚亚热带季风变化的动力方程,为研究东亚亚热带季风的驱动机制提供了量化参考。研究发现:过去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是多因子通过反馈机制相互作用影响且具有耦合效应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其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普若岗日冰芯δ18О代表的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强迫、太阳黑子活动、ENSO、温室气体单因子CO2和CH4浓度、北极温度和CH4及北极温度与7月太阳辐射的耦合作用机制;反馈调节作用主要源于7月太阳辐射与太阳黑子活动、CH4浓度、中国陆地地表温、CH4与7月太阳辐射以及CO2和CH4的耦合调节作用。并通过动力反演机制推论热带西太平洋对亚热带季风有一定驱动作用,但并不是主要驱动力,即驱动亚热带季风变化的主源地并不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石笋δ18О指代的也主要是夏季风信息。  相似文献   
994.
通过三峡库区腹地城区(万州)和郊区(云阳县高阳镇)2014年12月~2015年11月降水样品的pH值和电导率数据,探讨了库区腹地两功能区降水酸度和电导率特征。结果表明:城区和郊区降水的年均pH都低于5.6,城区环境(5.44)比郊区(5.53)稍低,酸雨发生频率分别为37.50%和27.91%,而电导率则是城区环境比郊区稍高,分别为34.98μS·cm^(-1)和29.72μS·cm^(-1),说明三峡库区腹地受到了不同程度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区较郊区严重。季节变化上,城区和郊区pH值大小顺序分别为春>夏>秋>冬和春>秋>夏>冬,而电导率均为冬春季高于夏秋季,这样的季节变化由污染物的季节性排放和降雨强度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可调功效函数容量耦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功效函数和熵值赋权法的原理,改进min-max功效函数和熵值赋权法的计算基础,提出可调可比可预测的功效函数与基于均值功效的熵值赋权法;讨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等级标准,阐明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算法;以精简评价指标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战略思想为指导,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等级标准、模型算法和指标体系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加以实际应用,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6.
文章介绍地面实时资料的存储格式、质量控制技术和整编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全球变化中的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及中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全球地球化学制图”(IGM)项目及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展望了我国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工作方向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98.
山东省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伟  吕晓  宋金平 《地理研究》2018,37(2):319-332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将“包容性”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中,从发展机会平等、发展内容全面、发展成果共享三个维度解析了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并构建测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5-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评价值均小于0.5,处于以排斥性特征为主的过渡时期,不同维度的评价值呈现发展机会平等<发展内容全面<发展成果共享的态势;② 只有青岛市进入了包容性特征为主的过渡时期,济南等10地市处于排斥性特征为主的过渡时期,菏泽等6地市处于排斥性发展阶段;③ 各地市综合评价值与发展机会变量的正相关性最显著,说明发展机会不均等是较多地市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综合评价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发展机会、发展内容与发展成果的相关性较弱,说明山东省较多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投入和成果还未能有效的惠及城乡。理论上,实现了从起点、过程、结果等内在联系紧密的三个维度刻画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完善了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实践上,可以从不同层面检视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障碍因素,为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999.
侯立春  林振山  何亮 《地理科学》2018,38(1):151-160
基于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强迫因子和石笋δ18О观测资料(1~2002 年),分别利用关联性耦合模型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分析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度的时序规律和定量反演模拟温室气体强迫对近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影响的非线性趋势和相对贡献。研究发现:温室气体与季风演变耦合度的高低对应季风的强弱变化,即两者耦合作用越强,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强;反之,两者耦合强度越小,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弱;耦合度峰谷值对应季风极强降水和极端干旱时段。 时序演变规律为:N2O和CO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间耦合效应最强,成为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次,N2O一次项和CO2非线性项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时序演变阶段上有所不同:1~180年,CH4因子对季风演变主要起负反馈调节机制;180~1760年和1760~2002年,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驱动和调节机制分别为CO2因子和N2O因子;但1900年后N2O和CO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的耦合驱动效应近百年来明显增强,耦合度在中等-较强(或极强)之间来回波动转换,耦合作用明显增强,在耦合度由较强(或极强)转弱至中等时,东亚亚热带季风也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延吉  秦波  唐杰 《地理学报》2018,73(2):333-345
伴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肥胖及其引致的慢性疾病已成为中国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空间兴趣点POI、道路网等数据,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法控制自选择机制的干扰。研究发现:① 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对居民总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负向影响,而功能混合、支路网通达的城市肌理、以及充足的健康设施在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抑制超重和减少慢性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② 各类建成环境特征对中高社会阶层的影响集中在主观的健康感知,对中低阶层人群的影响则主要作用于客观的健康指标。③ 小尺度范围内的建成环境与中低阶层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存在更为密切的关联,但这一规律在中高社会阶层并不明显。本研究证明了主动式空间干预手段在促进居民生理健康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而就建成环境的优化策略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