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2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987篇
海洋学   94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研究海洋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在厦门近岸海区进行挂板实验.将无菌玻璃板浸没于海水中,连续放置14 d.分别于放置1 h和7、14 d后取玻璃板上附着生物样品.用细菌通用引物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每个克隆文库随机挑选约40个克隆子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克隆子可分为六大类群: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真核硅藻类叶绿体,各类群分别占42.0%、4.5%、2.2%、2.2%、1.1%和45.0%.γ-变形菌纲变形斑沙雷氏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为优势附着细菌,占测序克隆子的31.5%.这类细菌在1 h样品中的比例超过一半,说明变形斑沙雷氏菌在生物膜形成初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挂板时间延长,检测到的细菌类群有所增加:附着7 d后检测到拟杆菌门细菌,附着14 d后检测到厚壁菌门细菌.γ-变形菌纲细菌所占比例随挂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从挂板1 h的81%降至7 d的21%,14 d的18%.另外,在各阶段的附着样品中,都检测到较多的真核克隆子序列,约占16%~64%.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海洋附着细菌的附着动态及其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王艳  汪岷  杨琳  卢龙飞  王健  孙辉 《海洋与湖沼》2013,44(1):198-204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南黄海秋季浮游病毒丰度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浮游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微微型浮游植物等宿主丰度以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区秋季浮游病毒丰度在(2.22×106)-(1.60× 107)ind/ml之间,平均值8.32×106ind/ml.病毒丰度在调查海域的东北和中南部海域出现高值区,在西南部出现低值区,且浮游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较一致.在表层、中层和底层水体,浮游病毒丰度平均值分别为8.63×106、7.83×106、8.49×106ind/ml,表层和底层丰度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中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VB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聚球藻、水深、水温、盐度、溶氧、叶绿素a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43.
从西菲律宾海底4954 m深的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批深海细菌,对其中编号为B2、B5、B6的3株细菌进行了生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且进行了分子水平鉴定。菌落呈圆球形,光滑,3株菌均带有颜色, B6菌呈乳白色, B2和 B5菌分别呈现鲜艳的橙色和红色。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B2和B6呈杆状,但B6菌外面覆有鞘膜, B5菌呈球状。生理实验表明,3株菌温度生长范围在37℃以下,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0、28、28℃,属于耐冷菌范畴。pH耐受范围为6~14,最适pH分别为8、8、12。3株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分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节杆菌(Arthrobacter)、蛋白菌(Acinetobacter)3个不同的菌属。  相似文献   
144.
于2011年3月、5月、8月和10月对大连沿海10个排污口及部分排污口的邻近水域分别采集水样, 对样本进行细菌总数3M试纸计数、2216E培养基和TCBS培养基培养并菌落计数, 对不同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 鉴定种属, 对细菌时间、空间的动态分布与群落结构及细菌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的排污口之间细菌总数差别很大, 数量在(1.6—500.0)×104cfu/mL之间; 排污口与其邻近水域差异明显, 排污口、邻近5m、100m和500m距离的细菌总数全年平均分别为77.94×104、 34.00×104、 4.520×104和0.448×104 cfu/mL。不同季节之间, 远距离水样季节性差异较大, 而排污口间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小。在群落构成上, 假交替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希瓦氏菌属为优势菌属, 检出率较高, 数量较大。细菌分布与多种生态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5.
陈红  陈新华 《台湾海峡》2007,26(4):562-568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是一种能够以亚铁、单质硫、以及硫化物作为能量来源的化能自养菌,因为此特性,其是生物湿法冶金中主要浸矿菌种之一.本试验中,通过从4个不同来源样品中分离到了4株A.f菌,然后通过改变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来比较其氧化亚铁以及硫的活性.试验中使用了6种不同条件,其中每个条件下仅改变一个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包括温度、离子强度、pH、重金属离子浓度、外加离子浓度、硫培养、浸矿培养.通过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4株菌表现均不一样,而活力最强的菌株也不一样.例如,A.f.3菌株在以亚铁为能量来源的时候,一般是活性最强的菌株,而A.f.2一般是活性最差的菌株;但是在用硫和黄铁矿为能量来源的时候,A.f.2的活性不再是最差的,硫培养时,A.f.2是活性最强的菌株.通过比较,人们可以筛选得到一个高活性以及工业应用价值更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6.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Ⅰ.贝类微生物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概述了贝类各种微生物病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贝类病害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7.
光合细菌在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5年4月24日~5月8日,在文登高岛盐场育苗场50m3水体育苗池,进行了用几株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S.P.)混合菌液作为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苗期水质净化剂及辅助饵料,取得了明显效果。育苗池水透明度提高约20cm,幼体挂脏率下降50%,变态提早1d左右,且多产仔虾百万尾  相似文献   
148.
厦门同安西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对虾养成期间养殖池生态系中细菌的数量动态,探讨其变化规律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在水体、底质和虾体中的数量变化各异。在水体各菌数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中,除了总菌数与COD存在着正相关外,其它的不存在相关性。虾体的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的数量(以细胞计)可以用来预报虾病,三者的阅值分别为107个 /g(湿重)、105个/g(湿重)和104介/g(湿重)。通过对对虾的细菌学跟踪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9.
1996 年8 月在海南省三亚湾和榆林湾对海水中的叶绿素a 浓度、总细菌和大肠杆菌的丰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 浓度和总细菌丰度以三亚河口和榆林湾内港为最高, 离岸逐渐降低。三亚河口和榆林湾内港的叶绿素a 高浓度 (分别超过10 μg/dm 3 和5 μg/dm 3)、高的总细菌丰度(均达4×106个/cm 3) 和三亚河口高的大肠杆菌丰度(达11 000 个/dm 3) 表明其水体已呈现富营养化, 这主要是由生活污水通过三亚河对河口和内港的污染造成的。要保证三亚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对三亚河、榆林内港及海滨区环境和水质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0.
EEA——一种新的、重要的海洋生态学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天凌  徐美珠  张瑶  王斐 《台湾海峡》2001,20(4):453-461
细菌胞外酶作为海洋环境中有机物与细菌相互作用的中介,其活性高低反映了细菌对相关有机组分的改造程度及该有机组分对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贡献。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EEA)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胞外酶活性特性、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台湾海峡胞外酶活性研究原理,现场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台湾海峡β-葡萄糖苷酶与细菌产量、生物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