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25篇 |
免费 | 1217篇 |
国内免费 | 11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78篇 |
大气科学 | 1934篇 |
地球物理 | 762篇 |
地质学 | 1146篇 |
海洋学 | 929篇 |
天文学 | 668篇 |
综合类 | 616篇 |
自然地理 | 3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298篇 |
2022年 | 351篇 |
2021年 | 424篇 |
2020年 | 282篇 |
2019年 | 360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341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367篇 |
2014年 | 548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468篇 |
2011年 | 484篇 |
2010年 | 454篇 |
2009年 | 450篇 |
2008年 | 507篇 |
2007年 | 365篇 |
2006年 | 367篇 |
2005年 | 344篇 |
2004年 | 315篇 |
2003年 | 368篇 |
2002年 | 288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186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70篇 |
1995年 | 140篇 |
1994年 | 136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105篇 |
1990年 | 103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9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31.
132.
133.
134.
135.
采用低阶跃量化的JPEG算法和LZW算法重复压缩气象卫星遥感图象,实现10:1以上的高压缩比,减少了图象损失。 相似文献
136.
采用辐照度基法对FY-1C气象卫星可见近红外通道进行绝对辐射定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另一种在轨卫星传感器绝对辐射定标——辐照度基法定标,并利用敦煌辐射校正场对FY-1C卫星可见近红外通道进行定标。通常的反射率基法定标,表观反射率计算的一个重要误差来源是对气溶胶散射的近似计算。辐照度基法定标采用实际测量的漫射与总辐射比来代替辐射传输计算的气溶胶散射。利用该方法对FY-1C卫星的5次定标结果表明,大部分日期辐照度基法和反射率基法定标结果非常吻合,肯定了辐照度基法的正确性,但在气溶胶含量较大时,辐照度基法提高定标精度的优点显现出来,能够减少辐射传输模式对气溶胶散射计算带来的误差,提高最终的绝对辐射定标精度。 相似文献
137.
本文利用由多源卫星测高资料计算的新版全球重力异常Grav_Alti_WHU,联合船测水深资料,构建了全球75°S—70°N范围的1′×1′海底地形模型BAT_WHU2020。以船测水深、现有模型和多波束测深数据为参考,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国海域及邻区(104°E—160°E,0°N—50°N),本文模型与船测水深之差值的标准差约70 m,与SIO V19.1模型精度相当,优于ETOPO1、DTU10、GEBCO_08等模型,较此前发布的BAT_VGG模型精度提高了约30%,说明本文模型构建方法可靠、数据处理准确、精度较高。在全球范围内,BAT_WHU2020模型与船测水深之差值的标准差为50~65 m,差值在±200 m范围内的比率超过95%,与SIO V19.1模型精度相当,优于ETOPO1、DTU10、GEBCO_08等模型,较BAT_VGG模型精度提高了27%~36%。以SIO V19.1模型为参考,模型之差的标准差为90~110 m,约90%格网点差值在±200 m以内,约95%格网点差值在±300 m以内,两者一致性良好。最后,讨论了地壳均衡、Parker公式高次项等对成果精度的影响,模型的真实空间分辨率,以及以多波束测深为参考的模型精度问题。分析认为,BAT_WHU2020模型空间分辨率为10~18 km,在马里亚纳海沟、麦夸里海岭地区相对精度为5%~6%。 相似文献
138.
为进一步了解季风对于水汽及其它大气成分的输送作用,利用美国Aqua卫星上AIRS反演的甲烷(CH4)和MODIS反演的水汽、云高和云量等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3至2010年中国青藏高原上空CH4、水汽和云在季风期间的变化及其与季风指数的关系。研究发现:夏季(6月至9月)高原上空水汽、云量和云顶高度的变化与季风指数有很好的相关;在强对流影响下,输送到高原上空的水汽增多,引起云量增多,云顶高度增加,而向上输送的甲烷引起高原上空CH4浓度增加,并在青藏高压强大的反气旋的阻塞下CH4不断积累,在季风期的后半程维持一个高值,但最大值出现在8月底至9月初,比季风指数的峰值晚近一个月。随着季风减退和青藏高压的消失,甲烷的高值快速消失。由此可见,夏季青藏高原的强对流输送无疑是甲烷高值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之一。cH4作为一种长寿命的温室气体,有潜力作为一种示踪气体来帮助研究季风和季风期间高原上空强大的反气旋动力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9.
卫星气候数据集是卫星气候研究的基础。在规范卫星气候数据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基本气候数据集(FCDR)和专题气候数据集(TCDR)的分类方式,无法反映卫星气候数据特点的问题,认为应将专题气候数据集进一步划分为单一遥感仪器专题气候数据集、多种遥感仪器融合专题气候数据集及卫星与多源资料融合专题气候数据集等几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用户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卫星气候数据。然后,重点围绕基本气候变量和基本卫星气候变量含义、卫星气候数据集生产规范、国内外主要卫星气候数据生产计划等方面,综述了卫星气候数据集建设及规范化生产已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卫星气候数据集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卫星气候数据集发展,同时对我国卫星气候数据集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0.
采用立体匹配技术对多视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三维场景重建一直是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核心问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立体匹配技术的发展,然而其中涉及匹配困难和误匹配问题的相关研究仍然不足。为了提升卫星遥感影像不适定区域中视差估计的精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注意力机制的立体匹配深度学习网络,在特征提取模块中加入注意力机制,分别从通道和空间两个维度捕获全局信息,对特征进行优化;在代价体的构建模块中构建新的代价体积,并重新设置视差的回归范围。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在US3D、WHU-Stereo两个数据集上分别与已有方法 Stereo-Net、PSM-Net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EPE(endpointerror)和D1两个指标上均能达到最优,取得了较好的性能,提高了立体匹配的精度,尤其在无纹理、重复纹理、遮挡及视差不连续区域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