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8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测绘学   366篇
大气科学   1177篇
地球物理   292篇
地质学   396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479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我国参考作物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根据我国616个地面气象台站1975-2004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年逐日、逐月参考作物蒸散值(ET0)和年总量.结果表明,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多年平均值大多界于800~1 100 mm之间,西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1978年出现最大值,1993年出现最低值,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波动小,西北地区波动大.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率在-30~30 mm·(10 a)-1之间,西部和长江流域地区显著下降,东部沿海、黄河中上游和东北显著上升.造成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出现先降后增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日照时数(净辐射)和饱和差.  相似文献   
992.
993.
一个太阳耀斑约含数千个微耀斑[1],每个微耀斑以热的,低频波和加速粒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耀斑期间大部分能量的释放是通过电子加速转移的结果,然而电子加速是在耀斑前相开始,并在整个耀斑持续期间继续保持。在耀斑发展的不同相期间伴有各种各样的射电辐射现象(及其它波段共生现象),多波段射电观测和比较可以给出有关电子加速过程和耀斑自身发展的重要信息,尤其可检测加速开始的时间和频率部位(目前仍为太阳物理的前沿)。微耀斑能量的瞬时释放可能是引起不同类型快速精细结构的原因,射电毫秒级尖峰辐射是起因于连续能量释放的证据,其辐射源位于或靠近能量释放区[2],公认射电辐射的快速结构是日冕电子束的特征信号[3,4],所以今后使用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率的宽带频谱仪同时观测可详细地探测加速过程,从而对预耀斑的加热和初始能量释放,耀斑的逐步建立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几个典型事件,包括射电尖峰脉冲辐射,类尖峰辐射和短时标漂移结构  相似文献   
994.
在分析了近年来对太阳射电爆发与高能质子观测的基础上指出,既非Ⅱ型也非米波IV型而是强微汉爆发几乎总是同高能质子共生的,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长期所持有的观点,同高能质子共生的微汉爆发的分为两类,强脉冲型和强微波IV型,前者共生的被俘质子或相互作用质了要多于沈逸持子,后者则常共生有更多的逃逸质子,作者对每种情况中质子的有效加速过程进行了考虑,并对强微波爆发的为何几乎总是有高能质了共生的缘由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995.
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地表辐射与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 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 白天, 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 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 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要低于戈壁的值.总辐射, 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值都很接近荒漠戈壁的值, 日积分通量分别为24.48, 6.1, 41.42 MJ*m+-2*d.绿洲-戈壁过渡带的感热、潜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日积分值分别为6.58, 1.60和0.38 MJ*m+-2*d.同时, 在绿洲-戈壁过渡带有较强的水平湍流输送.  相似文献   
996.
新疆伽师强震群震源应力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能量辐射系数(Ag)和环境剪应力(τ0)讨论了伽师强震群发生的应力环境背景。1988年以来11年的环境剪应力τ0值表明,伽师震群发生在相对低的应力环境下,1992年以来8年的能量辐射系数Ag值显示震源区介质强度较弱,震中位于介质性质发生变化的过渡区。同时,震源区(喀什)能量辐射系数Ag自1994年5月起系统性地降低,较好地显示了1996年3月19日至1998年8月27日期间震源区发生的10次强震前(包括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震源区介质性质的前兆性异常变化,本文由此对伽师强震群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将1960-1991年的月平均FSU风应力资料分解为旋转部分和辐散辐合部分,分别用以强迫模式海洋,所用的模式为一个2层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洋模式。结果表明,就季节变化而言,不论是用志分量还是散合分量强迫海洋,都不能产生合理的冷舌,哪怕将旋转或散合分量放大一倍或缩小二分之一,也不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若采用气候平均的含有季节变化的风应力(未对旋转和辐射分量进行分离),则可产一与帝际相符的海表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叠加旋转和辐散分量的年际异常部分,通过海洋的强迫,可产生海表温度异常。在年限异常旋转分际异常风应力的强迫下,则产生较弱的SSTA,且振荡频率较高,ENSO周期不很明显。这些结果说明,风应力的涡旋和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形成海洋方可产生,而仅有异常风应力的旋转强迫就可产生合理的FL Nino/La Nina现象,同时,风应力的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洋平均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但在EN-SO过程中就对海洋的作用而言则不如旋转分量重要。  相似文献   
998.
LETTERS1 INTRODUCTIONIn the hierarchical scenario of structure formation, massive dark ha1os fOrm by gravitationalaggregation of individual low-mass objects, whi1e the stel1ar disks of spiral galaxies like theMilky Way form by accretion of gas which cools and falls onto the galaxies from an extendedsurrounding reservoir. FOr a massive galaxy of M ~ 10"MO, the surrounding gas can be heatedto temperature of T ~ 106 K by gravitational1y-driven shocks, the dominant cooling is thus dueto …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东部和印度季风区云辐射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 ISCCP和 EQBE资料,本文比较了中国东部和印度季风区的云和云辐射强迫的气候特征。虽然它们同属于亚洲季风区,并且有相似的降水季节特征,但它们各自的云和云辐射强迫特征差异很大。在印度区域,所有的云量有着相同的季节变化,最大云量分布都出现在夏季,且总云量中以高云量为主。而中国东部云量的季节变化都比较复杂,在总云量中以中、低云量为主,最大总云量出现在春季。冬季的总云量和中、低云量要大于夏季。在全球云量分布中,中国东部最典型的特征是:该地区为全球最大的雨层云覆盖区。与云的分布和变化相关,印度季风区最大的负短波云辐射强迫,最大的正的长波辐射强迫和最大的负的净云辐射强迫发生在夏季,而在中国东部,大的负的短波云辐射强迫发生在春夏之交。年平均的负的短波云辐射强迫在中国东部地区明显要大于在印度季风区。  相似文献   
1000.
王承俭  刘婧莎 《铀矿地质》2000,16(5):309-314
本文在研究反射比法、辐照度法、辐亮度法3种场地卫星辐射定标方法的基本实施过程础上,对3种方法的标定特点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了辐亮度法与其它两种场地辐射定标方法对比的卫星辐射定标精度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