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293篇
地质学   1114篇
海洋学   16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元素在气相中迁移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相对金属的搬运早在1644年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金属气相迁移能力的认识不足和技术手段等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对近些年来金属元素在气相中迁移的实验研究及其地质证据等方面的工作概况进行了论述,认为金属的气相迁移是由于金属和气体溶剂间发生反应,形成金属(氯化物)水合物,增大了金属在气相中的溶解度,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金属元素的挥发性。这一认识对研究元素的气相迁移,尤其是挥发性相对弱的金属元素在气相中的活动行为十分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基础数据的积累,元素在气相中的迁移及其对金属成矿的重要作用必将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92.
溶质迁移的理论是水环境评价及其整治的科学基础。溶质迁移理论包括水动力弥散、分子扩散和水文地球化学的水岩作用。文章讨论了地浸场地残留溶液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围岩对污染水的自净和地下水环境恢复的功能,对三种预测污染水对环境影响方法的计算蛄果进行了对比。通过以上讨论,展示水文地球化学在水环境评价和整治工作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在水环境评价和整治工作中正确确定弥散系数、阻滞系数、饱和阻留容量、阻滞速率、溶质迁移速度的重要性。文中通过实例介绍了饱和阻滞容量、阻滞速率、溶质迁移速度等参数的求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93.
曹红英  梁涛  陶澍 《中国科学D辑》2005,35(10):980-988
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四级逸度模型方法建立了北京地区HCHs的归宿模型. 模型模拟了1952~2003年间每年的HCHs迁移通量和残留量, 对计算所得各环境相中HCHs浓度值与各时期实测浓度进行的验证表明二者吻合较好. 1952~1983年间, 平均每年由农业施用进入研究区域环境中的HCHs约为130 t, 随气平流输入量620 t, 二者占总输入量的90%; 界面间迁移过程中, 气-土沉降、土壤侵蚀和土-气扩散通量分别为80, 16和11 t/a, 约占总迁移通量的92%; 每年因降解从研究区域消失的HCHs量为150 t, 随气平流输出600 t; 研究区域环境中HCHs总储量达到253 t, 其中土壤中245 t, 占总储量的97%, 生物相中储量约占0.6%. 1984年后气/水平流输入成为最主要的输入源, 各环境介质中HCHs浓度迅速下降. 目前研究区域环境中HCHs总储量已降至1983年前储量的5%, 预测20年后环境中残留的HCHs仅为1983年前储量的0.5%, 为目前水平的10%.  相似文献   
594.
西南天山明尧勒背斜的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明尧勒活动背斜喀浪勾律克河剖面生长前地层和翼部生长地层几何结构的填图以及变形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结合磁性地层及释光年代学研究,认为该背斜的滑脱褶皱作用起始于距今约1·6Ma,其总体几何结构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早期,但其生长扩展并不完全遵从自相似性特征。持续的缩短作用部分被褶皱翼部陡倾膝折带的加长所吸收(由此导致背斜波幅的增加),另一部分可能是通过不同时期褶皱翼部不同膝折带组的旋转和迁移来实现的。明尧勒背斜的持续构造抬升是背斜区河流下切形成多级基座阶地的主因。晚第四纪褶皱的生长以背斜的垂直抬升为主,主要集中在北翼近核部,背斜宽度变化不大。背斜不同时期的抬升量和抬升速率均大于其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表明明尧勒背斜的变形以翼旋转为主(Pobletet al.,1996)。背斜自形成以来缩短速率和抬升速率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5.
苏北榴辉岩中金红石矿床的形成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钛的迁移形式和条件的研讨,结合苏北地区的地质背景、有关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榴辉岩中有关矿物的化学成分、金红石的赋存状态、含金红石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等情况,认为该类金红石矿床的形成机制可描述为: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碰撞、俯冲,将苏北地区地壳浅部的基性岩等带入上地幔的高温、高压、强还原富氢环境,岩石中部分钛呈氢化物活化。此后,由于地壳运动,榴辉岩折返、抬升,地幔深部的钛氢化物与岩石中活化的钛氢化物随榴辉岩一同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氧逸度大增,压力、温度大降,还原性气体逃逸、氧化,逐渐演化为相对氧化性的环境,钛氢化物被氧化成金红石、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96.
对放射性伽玛能谱测量资料处理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就一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了一些分析解释和论述,以其在砂岩铀矿找矿中的应用进行了效果性总结,认为目前适当开展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加强航放资料的开发利用,发挥放射性测量方法在砂岩铀矿找矿中的作用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97.
唐燕娟 《地震研究》1998,21(2):179-184
本通过对下扬下子黄海地区1960年 ̄1994年间的地震研究表明,本区的特征有:地震迁移性;地震周围性;海陆相应性;地震群的形式出现;主震过时,P波初动方向改变。研究此特性对临震监测有定一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8.
铀水冶尾矿库地下水流特征与模拟分析:以某矿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铀水冶尾矿库中地下水流动特征控制了核素向周围环境扩散与迁移。本文以某矿山谷型尾矿库为例,运用二维有限元模拟了库内地下水分布及流动,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99.
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迁移预测实验数学模型基本方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钴为研究对象,运用相似理论,探讨采用黑箱功能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建立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预测的实验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相似文献   
600.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