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58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265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文章分析了1949—2010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了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多生成于5~25°N,110~170°E的海域。频数的年际变化存在三个阶段,月际变化明显,集中出现在7—10月。整个时域上10~15a的波动明显,并经历了三次突变过程。62a间强热带风暴生成最多,台风次之,热带风暴最少。热带气旋强度的年变化不明显。热带气旋强度越强,频数最大值的月份出现越晚。亚洲季风和西太平洋副高对热带气旋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刘明云 《山东气象》2009,29(4):73-74
为了更好地做好飑的观测,总结了平原站2004年和2006年两次飑出现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飑出现时常伴随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并伴有气压、湿度骤增,气温骤降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还常伴随雷阵雨出现。通过这些变化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和误记。  相似文献   
113.
基于MODIS数据光谱突变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2005年MODIS 16天合成的NDVI最大值植被指数数据,基于NDVI光谱突变方法对山西省运城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冬小麦有两个生育阶段其绿度—时相曲线与其他大宗作物、植被有明显差异:一是10—11月,为冬小麦秋播至分蘖阶段;二是5—6月,为冬小麦孕穗至收获期。通过分析得出:2005年5—6月(2005161~2005129)提取的冬小麦面积与实测面积相关性最高,估测的冬小麦面积与实测面积的误差最小,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定义一个能客观定量描述大气环流四维时空变化的风向改变指数WI,用以研究大气环流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季节转换。在对纬向平均的WI做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得到了其前四个模态。第一模态揭示的是全年平均的WI空间分布的基态。第二模态反映的是WI场的偏差中呈现准调和变化的部分,热带、副热带、温寒带季风区在该模态中均有明显体现。第三模态反映的是WI场的偏差中呈现非调和变化的部分,该部分揭示了因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和因大气、海洋流体的非线性效应,其所造成的从春到秋与从秋到春的季节变化的不对称性以及平流层的二月突变现象。第四模态反映的是全球各层盛行风反向区域从春到夏的北进和从夏到秋南撤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ossible warming effects of an E1 Nifio event o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Most pure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without an E1 Nifio event co-occurring) have a maximum positive SSTA mainly in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 south of the equator, while most co-occurrences with an E1 Nifio event exhibit a northwest-southeast typical dipole mode. It is therefore inferred that warming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1 Nifio event. 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bridge theory, warming in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during co-occurring cases may be primarily caused by relatively less latent heat loss from the ocean due to reduced wind speed. The deepened thermocline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warming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Africa through the suppressed upwelling of the cold water. Therefore, the E1 Nifio event is suggested to have a modulating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dipole mode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116.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干旱气象》2010,28(3):265-269,290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文同)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因子、动力及热力作用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就近代高原地表气温不同年代际的变化、空间分布及其与我国其它区域同期气温变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经过研究分析表明,高原的气温变化呈明显的年代际特征。近百年来高原的气温可分2个冷期2个暖期,其间有3次突变,即1920年代以前偏冷,1920~1950年代气温回升,1950~1980年代气温下降,1980年代至今气温持续偏高。各次气温突变时间中高原均提前于我国其它地区,且全国有北方提前于南方,高纬提前于低纬的现象;高原上大多数区域日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是日最高温度的增温幅度的1~3倍,日较差变小,4季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就高原本身主体而言,各区域的温度变化也存在差异。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高原主体的气温变化最先出现在高原东南部和海拔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7.
郑峰  吴群 《气象科技》2010,38(5):533-536
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中心气压920hPa,是近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为了认识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然增强的机制机理,气象工作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桑美"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强度突增原因探究等。文章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指出了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值模拟台风强度突增的量值偏小,强度突增的机理没有新的明显突破,以及气候变暖对台风强度突增如何影响涉及较少等。  相似文献   
118.
城市热岛效应和迁址对赤峰站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玉琴  张少文  尤莉  徐玉强 《气象》2009,35(12):96-101
选取赤峰站和周围3个站1959-2007年年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热岛效应和迁址对赤峰站温度的影响.结果认为,迁址前赤峰站受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岛效应使得赤峰站平均温度上升了0.7℃.热岛效应强度呈增强的趋势,增温率为0.29℃/10年.迁址后热岛效应消失,升温幅度减小,使得温度变化趋势出现了不连续现象,同时导致了气候变暖突变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9.
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逐候资料和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发生早晚对7月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流北跳时间与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正相关,急流中心西移时间则与7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正相关,与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异常负相关。急流北跳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及高纬贝加尔湖以东高压脊强度相关;而急流中心西移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伸展及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强度相关,在急流中心西移偏晚年,南亚高压西缩,贝加尔湖西南侧高压脊增强,南下至华北和河套地区冷空气偏强,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撤,冷暖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使得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早年情况与偏晚年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20.
东海黑潮暖舌的演变及其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温分析资料模式资料,分析了黑潮暖舌与我国气温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等造成黑潮暖舌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东海黑潮暖舌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暖舌在1996/1997年发生了一次突变,此前暖舌处在偏冷的状态,之后转为偏暖的状态。我国冬季和春季气温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1997年之后,冬季除东北和新疆外,气温有所偏高,而春季气温全国表现为一致的显著偏高。冬季和春季气温对黑潮暖舌存在邻(域)响应。冬季东海黑潮暖舌指数与冬季我国东部气温存在正相关,并且这一相关性能够延续到次年春季。冬季黑潮暖舌指数与我国4月海陆热力差异指数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冬季暖舌偏强(弱)时,4月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偏高(低),即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偏大(小)。春季黑潮暖舌指数与春季我国中部及南方地区气温也存在正相关,当春季黑潮暖舌偏强(弱)时,上述地区气温将偏高(低)。PDO和黑潮暖舌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个反馈机制。西风的增强,可通过使海洋向大气释放热量增加和向南的埃克曼(Ekman)输送,降低北太平洋中部的SST,而这一地区SST的降低对应着PDO的暖位相。增强的负风应力旋度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中强迫出的向南斯维尔德鲁普(Sverdrup)流也偏强,而向北流动的东海黑潮的增强正是补偿了这一向南的海流。黑潮增强后经过两个月将大量热量输送至北太平洋中部,增强了这一地区的SST,而这对应着PDO的冷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