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突发性灾害天气特征及发生条件的动力学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纬度地区大,中尺度突发性灾害天气的动力学分析表明:突发性灾害天气具有委和相对稳定演变的特征;激发过程是在湿位涡趋向于零的条件下,由于影响湿位涡的各项因子动态不平衡而的湿位涡不守恒过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为地转偏差的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82.
北半球50hPa大气低频振荡与突发性增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继明  瞿章 《高原气象》1994,13(4):404-410
本文利用50hPa1969-1976年7个冬季的高度场资料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分析发现30-60天低频振荡在高纬地区比中低纬更为显著;并且发现在阿留申高压北进的路径以及在极点上平流层突发性增浊的强年比弱年的相关要高,这表明30-60天的振荡在上述地区与温度有着密切联系。我们选取1970-1971年冬季强突发性增温个例,进一步分析了平流层突发性增温过程中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0-60天的振荡对平流层  相似文献   
183.
分析2007年5月23日陕南突发性暴雨前期气候特征以及暴雨出现时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地面气压变化等资料,结果表明:前期持续高温天气和环流形势的调整为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背景和环境条件;850 hPa暖舌北伸形成的暖温度脊与高空冷槽相叠置,形成大片雷暴区;大降水主要由口中尺度对流系统(Mp Css)引起,最大降水出现在口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成熟期;雷达回波图上对流高度达到11km且有≥50dBz的强回波出现;地面气压的急剧变化可在天气预报过程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84.
珠海市中小尺度大气扩散应急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尺度的数值预报模式(MM5V3)和大气扩散模式(HYSPLIT4),并与GIS技术结合,建立了珠海市中小尺度大气扩散应急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能够有效模拟事故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或有害物质逐时的输送扩散过程;建立了包括地理信息、大气污染源和危险源库,以便估计污染影响范围和程度,受灾人口等,为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处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5.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肖递祥  杨康权  祁生秀 《气象》2012,38(12):1482-149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和7月23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环境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3”暴雨出现在典型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水汽输送条件好,强降雨持续时间更长,而“7.23”暴雨出现在高空冷涡后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因此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回波强度比“7.3”暴雨要强5dBz左右,并具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回波悬垂等强风暴特征;大气非静力平衡强迫激发低层辐合是两次突发性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大气非平衡值能提前6h左右反应暴雨的启动和演变趋势,暴雨中心出现在非平衡负值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186.
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正奇  谢巨伦 《气象》2003,29(12):41-44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以广东省阳江—电白之间沿岸近似东西向的海岸线为例分析了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结果发现:夏季,在梯度风较弱的背景下,这一带沿海的海陆风环流非常显著,在海忙风环流更替的后半夜—早晨和午后—傍晚期间,海风锋随着更替的局地性环流移经上述两地区沿岸,在其它条件的配合下可造成局地性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87.
我国西南多山地且地形十分复杂,山地突发性暴雨及其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是我国西南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当前我国西南山地突发性暴雨预报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有效考虑山地对暴雨及其突发性的影响,缺乏山地突发性暴雨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指导.对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开展的山地突发性暴雨特征与机理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88.
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04-06-29西安市突发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西安市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由西风带云系和副热带云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在暴雨前6h形成,水汽输送条件的形成和暴雨的发生是同步的,是预报的难点。对流层中上层新疆槽的东移发展、700hPa银川至兰州切变线的东移、850hPa新生的暖湿横切变和冷式切变在暴雨区形成交汇、配合850hPa中尺度锋生和地面东西两路冷锋对暴雨区暖湿空气形成夹挤抬升,使西安同时具备了产生突发性暴雨的强上升运动条件和不稳定能量集中释放条件。  相似文献   
189.
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暴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为6月“爆发”,7月“回落”,而8月略增,9—10月呈不断减少趋势;具有白天少、夜间多的日变化特征,且突发性暴雨的高发时段主要是在午后至凌晨。从各等级小时降水骤增量的站次空间分布情况来看,突发性暴雨空间分布与地形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骤增等级大时,主要出现在北盘江河谷一带,而镇宁一直是一个高发中心。从突发性暴雨站次的整个时空演变来看,5月从东南部开始,6月兴义和六枝成为南北两个高发中心,7月总体减少,中部为多发中心,8月略有增加,分布呈现出南北盘江河谷一带多发;从逐年的演变来看,“突发性”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也有体现,每一年的分布情况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0.
利用阎良机场自动气象站数据、FY-2D卫星云图及西安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基数据等观测资料,对2014年9月2日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一次突发性短时局地强对流天气及试飞气象保障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表明:由于突发性短时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不明显,导致未能有效捕捉到相关天气征兆;但及时跟踪分析多普勒雷达实时监测资料,及早发现了影响试飞安全的高影响天气征兆,从而及时发布了天气预警,确保了飞行安全。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是造成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高中低层涡度场的配置则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