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809篇 |
免费 | 12161篇 |
国内免费 | 62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33篇 |
大气科学 | 8572篇 |
地球物理 | 5626篇 |
地质学 | 25818篇 |
海洋学 | 5064篇 |
天文学 | 521篇 |
综合类 | 4531篇 |
自然地理 | 92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0篇 |
2024年 | 1384篇 |
2023年 | 2215篇 |
2022年 | 2779篇 |
2021年 | 2993篇 |
2020年 | 2530篇 |
2019年 | 2588篇 |
2018年 | 1758篇 |
2017年 | 1925篇 |
2016年 | 2105篇 |
2015年 | 2315篇 |
2014年 | 3449篇 |
2013年 | 2746篇 |
2012年 | 3041篇 |
2011年 | 3032篇 |
2010年 | 2806篇 |
2009年 | 2886篇 |
2008年 | 2798篇 |
2007年 | 2374篇 |
2006年 | 2155篇 |
2005年 | 2110篇 |
2004年 | 1781篇 |
2003年 | 1777篇 |
2002年 | 1554篇 |
2001年 | 1397篇 |
2000年 | 1336篇 |
1999年 | 1153篇 |
1998年 | 1026篇 |
1997年 | 1082篇 |
1996年 | 920篇 |
1995年 | 884篇 |
1994年 | 818篇 |
1993年 | 681篇 |
1992年 | 702篇 |
1991年 | 539篇 |
1990年 | 504篇 |
1989年 | 365篇 |
1988年 | 110篇 |
1987年 | 62篇 |
1986年 | 69篇 |
1985年 | 68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43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34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11篇 |
196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892.
羊里尾沟金矿是2007~2014年以来在迭部—武都砷汞锑金多金属成矿带上发现评价的一处中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炭(硅)质板岩,局部赋存于炭(硅)质板岩夹灰岩,两组NW向断裂控制金矿带及矿体的产出,主矿体局部表现为厚度大、品位较富、倾向延伸80m左右、赋矿岩性以炭质板岩为主的大透镜体。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毒砂、辉锑矿,金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属粒径大部分在0.01~0.037mm之间的微细粒金。下石炭统炭质板岩,NW向断裂破碎带,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围岩蚀变,Au、As、Hg、Sb、W地球化学组合异常等是矿区的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93.
通过对大桥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1∶20万区域化探异常特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及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认为该区化探工作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异常元素增多,异常强度增强,异常浓集中心更加明显,显示出主成矿元素异常和相关伴生元素的继承性和多样性。异常元素组合显示,矿区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圈定的异常中,金、汞、砷、锑、银等中、低温元素异常发育,成为大桥金矿重要的找矿指示元素和直接找矿指标。原生晕特征标明,金及伴生元素异常展布与矿体产状基本一致,而异常强度在顶、底板明显减弱,说明赋矿层位和岩性对矿体的分布控制作用明显。本文旨在探讨该矿床不同介质系列化探异常特征,为西秦岭区化探找金工作提供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894.
肃北县二口井金矿位于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褶皱带的南带大奇山复式向斜带中,严格受NW向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均产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属岩浆热液型矿床。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深部工程验证圈定金矿体4条,矿体长60~251m,矿体真厚度0.3~2.8m,矿体倾向215°,倾角33°~80°;矿体呈透镜状、细脉状。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次为破碎蚀变岩型。金主要为银金矿,次为金银矿,呈浅黄—金黄色,主要以游离金形式产出,往往多赋存于\"层\"间或者石英脉内部裂隙中;少量为包裹金出现,包裹金分布于黄铁矿或褐铁矿颗粒和碳酸盐及石英当中。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矿床地质特征,为寻找该类型矿床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5.
岩溶塌陷监测内容及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塌陷是影响和制约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在我国也不例外.岩溶塌陷监测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中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岩溶塌陷监测,可以掌握溶洞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大小、位置、应力强度等,进而为岩溶塌陷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避免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针对岩溶塌陷问题开展的主要监测工作.从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和形成的3大条件出发,总结出岩溶塌陷监测的内容和相对应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系统性地开展岩溶塌陷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和方法参考,为更深入地研究岩溶塌陷机理等提供基础支撑.最后,文章指出未来岩溶塌陷监测工作的重点是新兴技术手段和传统监测方法相结合,互补优劣. 相似文献
896.
滴水山金矿位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西北边缘,矿床受控于近EW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中,并与NE向的阿尔金断裂组成\"λ\"字型构造。通过岩屑测量共圈定12个化探综合异常,其中AR1、AR2和Au8化探综合异常走向呈近EW向,元素组合为Au、Ag、Cu、Pb、As、Sb、Hg等,各元素异常衬度和规模较大,且分带明显,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后期工程揭露,发现了有价值的金矿体,总结了找矿方法和找矿标志。根据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为火山岩区脆-韧性剪切带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97.
通过对区域化探中的面金属量(Ps)与环境评价中的污染指数(Pi)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一步推演,建立了元素污染量(W)这一命题。以各元素污染总量排序来评价兰州地区土壤污染元素组合,其特征是1极易污染量最大元素为Hg,其污染量值占了全部污染量的37%以上;2常见污染元素为Pb、Zn、Cu,其3元素的污染异常出现率在80%以上;3Hg与Pb、Zn、Cu总量之比约4∶1;4排在Hg、Pb、Zn、Cu之后的各元素大多是一种特征指示元素,代表了某种工业类型三废排放的污染突出元素,如F代表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Cd代表了机械工业,Cu、Cd代表了仪器仪表工业等。这种元素污染量的组合特征对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研究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过程时期冰川、深海、黄土、河湖沉积地层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98.
地裂缝是临汾盆地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盆地开始出现地裂缝以来, 至2012年8月共发现86条地裂缝。本文以临汾盆地内部典型地裂缝临汾果场地裂缝为研究对象, 详细地论述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槽探、钻探和物理勘探等地质手段, 主要研究了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包括平面特征、灾害特征、浅部剖面结构特征和深部特征4个方面, 总结了地裂缝的活动规律。发现果场地裂缝平面延伸长, 宽度大, 走向稳定, 灾害严重; 浅表层上宽下窄, 呈喇叭状, 深部结构显示地裂缝下伏隐伏断层, 地裂缝活动受降雨控制。通过分析影响地裂缝形成的各个因素:盆地构造、超采地下水和强降雨, 将果场地裂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出露阶段和扩展阶段; 最后概化了果场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构造孕缝、抽水诱缝和降雨扩缝。 相似文献
899.
南黄海海区被认为是我国在海上进行公益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利海区,但目前该海区海底深度方向上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利用2009年6月及2010年6月在南黄海中西部海底获取的287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品,通过粒度分析、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得到了该海域海底的空间沉积特征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多样,西南海底以粉砂质砂、砂质粉砂为主,力学强度较高,不易压缩,但由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易冲刷粗化;东北海底以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为主,力学强度低,极易压缩;研究区海底深度方向上沉积物类型并非单一,常由几种类型沉积物互层组成,沉积物基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随埋深变化的情况主要与沉积物类型有关,其次是压实作用。一定程度上,可利用本文给出的拟合函数,通过压缩波速估算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度。 相似文献
900.
地处豫南的灵山岩体,分布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笔者以灵山岩体铀矿化分布特征为切入点,阐述灵山岩体铀矿化特征。该岩体铀矿化受构造、裂隙的控制,有利成矿部位在岩体中构造带与脉岩相交复合部位,矿化富集地段多含铁质、锰质和泥质,且热液蚀变发育。铀源来自岩体。具有4种矿化类型。总结其矿化特征,对豫南新县岩体、商城岩体的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