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32篇 |
免费 | 9904篇 |
国内免费 | 48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02篇 |
大气科学 | 6817篇 |
地球物理 | 4437篇 |
地质学 | 20554篇 |
海洋学 | 4058篇 |
天文学 | 423篇 |
综合类 | 3623篇 |
自然地理 | 737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1篇 |
2024年 | 1107篇 |
2023年 | 1751篇 |
2022年 | 2224篇 |
2021年 | 2370篇 |
2020年 | 2016篇 |
2019年 | 2056篇 |
2018年 | 1379篇 |
2017年 | 1563篇 |
2016年 | 1689篇 |
2015年 | 1845篇 |
2014年 | 2807篇 |
2013年 | 2226篇 |
2012年 | 2414篇 |
2011年 | 2425篇 |
2010年 | 2216篇 |
2009年 | 2285篇 |
2008年 | 2224篇 |
2007年 | 1851篇 |
2006年 | 1728篇 |
2005年 | 1698篇 |
2004年 | 1404篇 |
2003年 | 1435篇 |
2002年 | 1225篇 |
2001年 | 1120篇 |
2000年 | 1060篇 |
1999年 | 922篇 |
1998年 | 803篇 |
1997年 | 883篇 |
1996年 | 731篇 |
1995年 | 715篇 |
1994年 | 659篇 |
1993年 | 545篇 |
1992年 | 548篇 |
1991年 | 434篇 |
1990年 | 404篇 |
1989年 | 290篇 |
1988年 | 84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28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10篇 |
1974年 | 8篇 |
196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形成了一陆内深俯冲带和地震带,但对这一变形过程及方式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沿76°E附近横跨帕米尔—天山的最新GPS测量 相似文献
872.
873.
874.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基于铁路客运的基本特点,文章采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连接性、可选择性等多项指标对我国铁路客运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各项指标侧重点不同导致其反映的空间格局的明显差异。空间、时间距离指标均呈现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但前者由中心向外围呈环状各向同性衰减,后者表现为各向异性,沿若干铁路干线衰减速度较慢; 连接性指标中东部地区优于西部,中心地区优于边缘,而可选择性指标东西分异显著,京广线以东(含京广沿线)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从空间均衡角度,主要体现铁路客运基本服务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连接性三指标相对较好,但偏重于高级服务的可选择性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主要铁路枢纽中,北京、上海、郑州、武汉等全国性铁路枢纽可达性明显优于广州、成都、兰州和沈阳等区域性枢纽。 相似文献
875.
集聚经济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本源联系。论文系统梳理集聚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归纳集聚经济阐释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明确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是具有本源联系的。进一步回顾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机制,发现以人口密度等指标为代表的集聚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可从“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两大视角探寻城市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机制。这一工作不仅是以往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的一个延续,也为后续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876.
基于固定主应力轴假设的砂堆基底应力凹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砂堆三棱柱的基底应力分布及应力凹陷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固定主应力轴假设(FPA假设)将砂堆分为应力状态已知的I区和应力状态未知的II区,并假设了II区内的多种剪应力分布来求解II区内的应力状态,最后,将不同剪应力分布假设下砂堆中线上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值与Kulhawy公式计算值对比,可得出如下结论:基底法向应力存在应力凹陷现象,自然休止角越大(砂堆越紧密),应力凹陷程度、应力凹陷范围越大;不同剪应力分布假设下,II区应力分布形态不同,法向应力极小值所在处也不同。剪应力二次方分布假设和三次方假设下砂堆基底应力分布最为合理、最为符合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877.
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的渣滓溪锑钨矿床,其空间定位和矿体展布受区域性北东向岳溪(F1)、马家溪(F2)两导矿断裂和控矿断裂F3控制,锑矿脉成群成带分布,矿体向南东侧伏,倾向延深大于走向长;白钨矿(化)层与锑矿脉近于垂直相交,其富集地段与锑矿密集区一致,分布于锑矿脉Ⅰ脉组范围内。根据矿区锑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富集规律分析,认为矿区深部及外围黑冲坑一带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78.
基于1961~2019 年贵州省84站逐日雨凇观测资料,确定了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指标,并根据新标准对区域性凝冻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9 年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次数与累积天数均呈减少趋势,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均呈 “偏多—偏少—偏多—偏少”的变化特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均存在7~8a与3~4a的变化周期。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频发区及中心站点高频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一线,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发生频率较低。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可分为中东部型、中部型、中西部型、西部型及全省型共5类,其中以中西部型和全省型为主。 相似文献
87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从环流特征、低涡演变等方面,诊断分析了2019年7月6~9日湖南中南部地区的一次致洪极端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具有显著极端性和“潇湘夜雨”的日变化特征,在副高长时间稳定、主体异常偏南的环流背景下,地面浅薄冷空气侵入,不对称的位涡分布、中低层持续较强上升运动促使低涡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湖南此次极端暴雨的主要原因。低涡加强时段与降水最强时段、正位涡中心与暴雨中心均对应较好。强降雨发展阶段垂直螺旋度维持“下正上负”分布特征,低层正值中心的大小与降水强度变化一致。湖南中部以南强雨带与低层正螺旋度大值中心均出现在南岭山脉北麓的陡峭地形区。水汽主要来源于边界层,925 hPa水汽汇合中心出现时刻、区域与暴雨发生时段、落区吻合,两支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分别来源于孟加拉湾的偏西气流和南海的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880.
利用宜宾市10个国家气象站1971~ 2020 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Penman- Monteith 模型计算MCI,研究近50年来宜宾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并进行了MCI的M-K检验。结果表明:宜宾市年平均干旱日数年际波动比较大,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干旱日数呈增加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冬季和夏季干旱日数呈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10年代中年际干旱日数呈上升趋势,尤其1995~2015年出现了异常干旱,在显著水平0.05临界值(±1.96)之外,突变点为1975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