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38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9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祁连山老虎沟流域春季积雪属性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布设的花杆观测了该区春季积雪的属性(深度、 表面反射率、 密度及含水量、 粒径), 并结合自动气象站上的积雪深度和反照率数据, 对研究区春季积雪属性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流域内积雪分布很不均一, 在阴坡雪深大, 阳坡雪深小; 在不同海拔上, 雪深随海拔有增高的趋势; 不同类型、 不同表面粗糙度、 不同密度、 不同含水率的积雪反射率不同, 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也不同; 积雪剖面中逆温层结的形成与表面温度、 雪深有密切关系, 在一天内新降雪的密度及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2.
积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准确、及时的获取积雪覆盖范围,进行动态变化监测意义重大。利用MODIS数据进行土库曼斯坦积雪监测,提取积雪信息的研究较少。利用MODIS L1B 500 m分辨率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算法和综合阈值判别法,获取了土库曼斯坦2011年11月~2012年4月山区积雪覆盖范围和面积等数据信息,揭示了土库曼斯坦山区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佩特山区是该国降雪的核心地区,积雪面积均在1月达到最大值,随后积雪面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山区积雪面积、月均气温、月降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 9和0.568 4。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积雪面积随气温的降低、降雨量的减少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3.
积雪是新疆地区重要的水源补给,是冰冻和融雪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也是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灾害防治和融雪模拟预报的主要参数。针对多种积雪信息提取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运用特征空间方法,构建积雪丰度反演模型,并与支持向量机提取积雪丰度进行精度对比分析,NA模型方法的相关系数(R2)值比支持向量机方法高2.4百分点,而均方根误差(RMSE)提高了0.106。结果表明:利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和反照率(Albedo)建立二维特征空间反演积雪丰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提取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因此,该方法对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以及洪水模拟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以天山山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 8d最大积雪合成数据MOD10A2,分析天山山区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高程带的积雪覆盖率的变化情况;结合SSM/I亮温数据和站点观测数据建立的雪深反演模型并反演研究区的雪深,根据研究区的地势起伏情况,提取特殊地形进行分析其雪深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整个天山山区的积雪深度的时空特征,并对结果进行验证,并且对不同高程带的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山区积雪面积分布的趋势表现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减少,总体是呈波动中减少的趋势,到了2012年天山山区年最大积雪面积为37.69×104 km2.2)积雪覆盖率与高程呈正比,在高山区可达70%以上.积雪深度分布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减少,深度最大的是在天山北部的博格达峰、河源峰附近,可以达到80 cm以上,最小在哈密地区的托木尔提峰附近积雪深度仅在10 cm左右.积雪深度与海拔呈正相关,最大雪深出现在4500 m以上的高山区.3)对雪深反演结果的精度评价表明,模型在10~30 cm雪深范围内,反演平均误差为-2.47 cm;在雪深<10 cm或>30 cm的局部地区存在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995.
气象卫星资料不仅对天气、气候研究非常重要, 对于地表参数模拟和预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将全国自动站观测、卫星降水估计和地面观测融合降水资料(CMORPH)以及风云二号D星(FY-2D)积雪覆盖率数据应用到了高分辨率陆面资料同化系统(u-HRLDAS)。融合降水资料用于驱动u-HRLDAS, 同时用于计算雪水当量;积雪覆盖率资料作为u-HRLDAS强迫变量。区域模拟结果表明, 积雪覆盖率对于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以及地气交换通量模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密云站土壤湿度模拟结果表明, 融合降水资料准确度优于全球陆面资料同化系统(GLDAS)再分析资料。小汤山站单点验证结果表明, 应用融合降水资料及卫星积雪覆盖率资料可以改进地表温度及地气交换通量的模拟。  相似文献   
996.
刘洵  金鑫  柯长青 《冰川冻土》2014,36(3):500-507
IMS雪冰产品由多种光学与微波传感器数据融合而成,提供北半球每日无云的积雪范围,在积雪遥感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以气象站实测雪深数据为真值,检验了2009-2010年IMS雪冰产品在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北疆、东北、青藏高原地区每月、积雪季以及全年的误判率、漏判率和总体准确率,并分析了IMS雪冰产品的准确率与雪深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IMS雪冰产品的年总体准确率在三大积雪区均超过了92%,积雪季总体准确率均超过了88%,利用IMS雪冰产品监测积雪范围是可靠的. 然而,IMS雪冰产品精度具有区域差异性,北疆地区在1月和2月误判率偏高,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季有严重的漏判现象. IMS雪冰产品的准确率在东北地区和北疆地区随着雪深的增加而升高,当东北地区雪深超过6 cm,北疆地区超过13 cm时,准确率接近100%,但是,青藏高原地区两者基本没有关系. 通过在青藏高原地区与同时相的4景MODIS积雪产品对比分析发现,实际上IMS雪冰产品相对地高估了积雪面积,青藏高原地区漏判率高其原因是IMS对零碎积雪的识别能力不足并且气象站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997.
大寒     
《地球》2014,(3):19-19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相似文献   
998.
准噶尔盆地积雪储量的遥感反演及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被动微波遥感SSM/I亮温数据反演的积雪深度,采用积雪密度经验算法,计算了准噶尔盆地1987-2008年逐日雪储量及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年最大雪储量22 a平均为4.53×109m3,最大年份为1994/1995年冬季,雪储量达7.13×109m3,最小年份为1995/1996年冬季,雪储量为2.74×109m3。(2)准噶尔盆地冬季雪储量空间分布不均匀,雪储量较大的区域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和天山北麓,且由盆地边缘向中心逐渐减少,两个明显的低值区分别位于盆地西部克拉玛依地区附近和盆地东部北沙窝附近。(3)季节内变化特征表现为:11月上旬至2月中旬为雪储量缓慢累积的过程,3月上旬雪储量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很短(约15 d),3月中旬至4月下旬雪储量迅速消退,季节内变化主要受降雪和气温年内分配的影响。(4)1987-2008年准噶尔盆地雪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65%的区域呈现线性增加趋势,但不显著。(5)冬季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雪储量与冬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地名》2010,(5):87-89
一串数字在海岸上跳跃 金石滩,绵延十里的黄金海岸,是沙滩文化节的主会场。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石滩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地质奇观,成为“大连的后花园”、“镶嵌在大连明珠上熠熠生辉的宝石”,绿化覆盖率达到46.2%,年平均空气质量指数达到20。  相似文献   
1000.
一、大庆城市用地扩展中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大庆市由于干旱少雨、地势平坦、林地和绿地覆盖率低,是黑龙江省风蚀重点区域之一。加之油田用地的增加导致了农用地和城市郊区绿地的减少,同时石油开采过程中公路网和管线培梗网将油田开发区的植被分割的支离破碎,不仅改变了过去平坦的地势特征,更使其周围的植被遭到灭顶之灾。在采油及各种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