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510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120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42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上海一次龙卷风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永林 《气象》2000,26(9):19-23
在分析环流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风廓线仪探测资料对“990 90 6”龙卷风作了较为详细的物理剖析。分析发现 ,途经上海市的 990 9号热带风暴的残留涡旋由于西风槽的切入 ,动量迅速增大 ,形成中尺度强对流辐合云团 ,其中生成了 4个龙卷风暴。龙卷风暴在成熟阶段其环境气团的低空暖气柱逆温结构十分明显 ,垂直测风突然逆转了 36 0°。沙氏指数 SI小于 - 6℃ ,气层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库尔勒市 11年大风资料的分析 ,探讨大风的气候统计特征以及形成大风天气形势的特点。同时 ,提出了预报大风的经验方程 ,并用实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73.
李庆花 《气象》1992,18(11):56-56
用气球探测到的高空风记录,最大风速层一般多出现在对流层(12km左右),但我在审核大陈站1987年2月份高空风记录时,多次发现该站该月最大风速层出现在平流层下部(27—30km),这一特殊情况引起了注意。于是普查了该站1958—1987年的历史资  相似文献   
74.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0,24(1):15-25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 轮式耦合”。基于此,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 信号通过印-太齿轮组合(GIP)作为桥梁(atmospheric bridge),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 相互作用,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 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5.
76.
以毛乌素沙地3种沙丘(新月形沙丘、抛物线形沙丘和反向沙丘)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表沙粒度特征和区域风况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沙丘表沙物理运动过程及其形态对外界条件(风况和地表植被)变化的反馈,揭示了沙丘表沙粒度特征对不同沙丘形态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新月形沙丘表沙平均粒径由迎风坡底部向顶部逐渐变小,分选呈现逐渐变好趋势, 但粒径较小和分选较差的表沙样出现在沙丘迎风坡中部。随着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新月形沙丘逐渐向抛物线形沙丘转变,近地表输沙能力和沙丘上风向沙源的供应同样受到限制,致使抛物线形沙丘由迎风坡底部向顶部呈现表沙平均粒径变大,而分选逐渐变好的趋势。毛乌素沙地内季节性风况(春季盛行强劲西北风,夏季盛行较弱东南风)的变化不仅促进了反向沙丘的发育,并且重组了西北盛行风影响下的表沙粒度特征。在夏季反向风风蚀的作用下,沙丘落沙坡顶部出现反向堆积和脊线反向移动的现象,同时其顶部呈现平均粒径由小变大、分选逐渐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77.
林振山  王雪梅 《气象科学》1993,13(3):243-251
本文首先根据间隙湍流结构的自相似性和KdV—Burgers方程的鞍—焦异宿轨道行波解,求得了间隙湍流的分数维D与波数比b以及D与自相似结构尺度R的关系;其次,模拟了在不同R下的D—b关系以及不同b下的D—R关系;最后,还求得了湍流能谱和分数维以及能谱指数与D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d|β|/dD)>0,这和A.J.Chorin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8.
我国的东亚冬季风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朱乾根 《气象》1990,16(1):3-10
  相似文献   
79.
黄渤海台风大风天气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凤范  陈福伦 《气象》1990,16(7):35-38
  相似文献   
80.
本文将高原东坡及其下游盆地区域加密探空观测的低层大气物理要素场与WRF模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川西高海拔地区,模式格点与站点海拔差异非常大,模式地形普遍偏高,最大差值超过上千米。低海拔地区,模式格点与站点海拔比较接近。2)在高海拔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近地层大气中;00时的比湿差异最小;06时的比湿差异最为显著,模拟的低层大气的比湿比探空观测值大。06时模拟的温度高于探空观测,其它12、18、00时3个时次则略低于探空观测。除了初始场,模拟的低层大气的水平风速普遍比探空观测的值大。3)在低海拔地区,模式初始场给出的低层大气比湿、温度与探空观测差异较小;06、12、18时,模拟的大气比湿通常比探空观测偏湿,温度也显著偏高,4个时次中,正午时分低层大气的温湿偏差最显著。同一时次,积分时长越短模拟的风速越小,低层大气中常常存在一个风速的大值区。4)模式比较稳定,没有随着模拟时长的增加,误差明显增长。模拟的低层大气比湿、温度、水平风速逐日波动形态与观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