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本文从地层、岩性、变质相、化学成分等方面对河北省灵寿-行唐一带碎云母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并建立了沉积变质型碎云母矿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区内的上太古界湾子岩群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为碎云母矿的矿源层,沉积变质型碎云母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含矿建造的沉积、构造运动褶皱回返、区域变质作用等一系列地质过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综合信息单元法圈定灵寿-行唐一带的新太古界湾子组是寻找碎云母矿床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252.
以改善金刚石钻头的使用性能为目的,向钻头胎体中添加不同量的碳化硅颗粒,并采用室内钻进试验的方法,研究碳化硅及其添加量对钻头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常规钻头相比,添加质量分数为5.5%的碳化硅颗粒,其钻进效率提高了55.14%;胎体中的碳化硅颗粒有利于改善钻头胎体的微观磨损形貌;残留于孔底的碳化硅颗粒有利于改善冲洗液对胎体的冲蚀效果,以及提高对胎体中单颗粒金刚石的修锐效果。  相似文献   
253.
无黏性土包括各类砂、砂砾石料和石渣,但其渗透变形试验结果表明,不均匀系数判别法和级配曲线斜率判别法却不是无黏性土渗透变形类型通用判别法,甚至会出现条件相同,但砂和碎砾石判别结果却截然相反的结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其细粒含量差异较大引起的。故运用不均匀系数和级配曲线斜率判别无黏性土渗透变形类型时,应结合试样细粒含量大小进行,或将碎砾石和砂分开区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54.
针对碎软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存在轨迹不可控、成孔深度浅和瓦斯抽采效果差的问题,分析了现有瓦斯抽采钻孔回转钻进技术瓶颈,集成了基于长距离顺层钻进技术和双动力复合排渣技术的压风定向钻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压风定向钻进技术,开展碎软煤层区域递进式瓦斯抽采技术。选取黔北煤田中部青龙煤矿21606运输巷道进行现场试验,在坚固性系数为0.37碎软煤层中,施工完成253个顺煤层压风定向钻孔,95%钻孔达到设计孔深,累计进尺超过3万m,单孔瓦斯抽采纯量是普通回转钻孔的10倍以上,单孔瓦斯抽采甲烷体积分数提高约50%以上。试验表明,采用压风定向钻进技术钻进碎软煤层钻孔轨迹可控,成孔率在95%以上,区域递进式瓦斯抽采技术具有无抽采盲区的显著优势,有效缓解了采掘接替紧张局面,提升了矿井瓦斯治理技术水平,为碎软煤层瓦斯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55.
泥质软岩的膨胀不仅取决于与水的物理化学作用,还与力学作用有关.软岩受力作用所产生的扩容对膨胀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称之为扩容的膨胀效应.本文在特定的实验基础上分析了力学作用所产生的不同的扩容膨胀效应,初步提出了三种模式,并对扩容膨胀效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6.
从地理数据模型的定义出发,阐述时间作为地理实体的基本特征及GIS中地理时间的模拟方法,指出传统地理数据模型在地理环境变化快且应用强调细节变化分析的场合,表现出不变数据的冗余存储、局部变化信息提取困难及地理实体的时间特征表现不明显等缺陷。基于现实世界中存在诸多同步变化的细小单元这一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属性同步数据项组和空间碎分拓扑弧段时间标记的时态地理数据模型,它降低了存储冗余且较好地表现了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257.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火山-侵出隆起由火山灰流相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侵出相的岩穹(流纹质碎斑熔岩)和浅成侵入相的斑状二长花岗岩构成,它们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40.27±0.93 Ma、140.41±0.92 Ma和141.75±0.96 Ma,均属早白垩世初期岩浆活动的产物。3个岩相的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间没有明显的间断,为粘稠的富晶岩浆(晶粥)连续作用的产物。这些火山-侵入杂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主要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它们的εNd(t)变化范围很小,为-0.43~-0.08,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0.98~0.96 Ga,表明其应起源于相同的源区。岩浆作用产物表现出从早到晚SiO2和K2O含量呈连续降低的趋势,不同岩相间成分上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暗示可能是由成分分带的岩浆房近于逐层排出/侵位形成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碎斑熔岩,残留岩浆充填到火山根部及火山机构周边的环状裂隙中冷却固结形成斑状二长花岗岩。该火山-侵入杂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地球化学上均表现为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Ti、Nb、Ta...  相似文献   
258.
一次飞机冷云增雨作业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60多年,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但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一直是个难题。传统上,利用雨量计和目标/对比区统计数据评估人工增雨效果,结果大多不确定。对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而言,从科学上给出令人信服的效果检验更是没有好的解决方案。2017年3月19日,陕西省实施业务飞机冷云增雨作业播撒含有750 g碘化银(AgI)的催化剂,播撒线长125 km。作业后卫星、雷达观测到一条与播云线对应的清晰的云迹线,地面雨滴谱仪观测到相应的雨强、雨滴数浓度、雨滴直径增大,表明播云使云体产生了增雨响应。针对这次增雨过程,从连片雷达回波中分离增雨作用造成的回波增强带(增雨影响回波)和确定了自然降水回波强度,建立增雨影响回波强度(Z)与地面雨强(I)的拟合关系(Z-I关系),定量研究人工增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增雨影响时间约4 h,增雨影响回波区域(增雨影响区)面积为5448 km2。该区累计降雨总量和增雨总量分别为1.518×106 m3和8.04×105 m3,增雨影响区内增雨率达53%。(2)总降雨量、增雨量、自然降雨量随时间先增后减,总降雨量与增雨量的峰值同步,两者峰值都早于自然降雨峰值;催化后146 min (04时47分,世界时,下同),每6 min增雨量达到最大,为4.9×104 m3;催化后174 min (05时15分),增雨雷达回波面积达到最大(1711 km2),面积峰值滞后增雨量峰值出现。(3)增雨影响区位于播撒线下游,呈条带状;区域内总降雨量空间分布为中间大边缘小,与增雨量空间分布一致。(4)此次增雨作业改变了降雨时、空分布,促进降雨形成,增加了地面降雨量。   相似文献   
259.
结合京山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生产实际,对编制过程中图宽净面积小于等于零、行政辖区面积和图斑计算面积不一致等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阐述了所采用的利用图例板自带的属性自动赋值、计算机自动赋值、外来数据挂接赋值和手工输入赋值等4种属性数据录入方式和通过条件生成点文件功能对零星地物的录入处理。  相似文献   
260.
Analysis of ice water path retrieval errors over tropical oce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trieval of multi-layered cloud properties, especially ice water path (IWP), is one of the most perplexing problems in satellite cloud remote sensing.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IWP retrievals for ice-over-water overlapped cloud systems using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Microwave Imager (TMI) and 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 (VIRS) data. A combined microwave, visible and infrared algorithm is used to identify overlapped clouds and estimate IWP separately from liquid water path. The retrieval error of IWP is then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IWP to that retrieved from single-layer ice clouds surrounding the observed overlapping systems. The major IWP retrieval errors of overlapped clouds are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errors in estimating the visible optical depth. Optical depths are overestimated by about 10–40%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lying cloud. For the ice-over-warm-water cloud systems (cloud water temperature Tw > 273 K), the globally averaged IWP retrieval error is about 10%. This cloud type accounts for about 15% of all high-cloud overlapping cases. Ice-over-super-cooled water clouds are the predominant overlapped cloud system, accounting for 55% of the cases. Their global averaged error is 17.2%. The largest IWP retrieval error results when ice clouds occur over extremely super-cooled water clouds (Tw 6 255 K). Overall, roughly 33% of the VIRS IWP retrievals are overestimated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liquid water clouds beneath the cirrus cloud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IWP retrievals, correction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all three types of overlapped cloud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rrection models reduce part of the retrieval err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