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08篇 |
免费 | 1597篇 |
国内免费 | 34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2篇 |
大气科学 | 541篇 |
地球物理 | 1306篇 |
地质学 | 9689篇 |
海洋学 | 1059篇 |
天文学 | 36篇 |
综合类 | 692篇 |
自然地理 | 4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355篇 |
2022年 | 394篇 |
2021年 | 383篇 |
2020年 | 312篇 |
2019年 | 354篇 |
2018年 | 276篇 |
2017年 | 295篇 |
2016年 | 281篇 |
2015年 | 345篇 |
2014年 | 522篇 |
2013年 | 403篇 |
2012年 | 509篇 |
2011年 | 548篇 |
2010年 | 459篇 |
2009年 | 525篇 |
2008年 | 566篇 |
2007年 | 557篇 |
2006年 | 527篇 |
2005年 | 509篇 |
2004年 | 404篇 |
2003年 | 442篇 |
2002年 | 579篇 |
2001年 | 672篇 |
2000年 | 348篇 |
1999年 | 384篇 |
1998年 | 359篇 |
1997年 | 339篇 |
1996年 | 352篇 |
1995年 | 327篇 |
1994年 | 328篇 |
1993年 | 245篇 |
1992年 | 218篇 |
1991年 | 200篇 |
1990年 | 197篇 |
1989年 | 185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2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4篇 |
1972年 | 4篇 |
1955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到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质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32.
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碎屑岩甚低级变质作用原理,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绿泥石温度计等碎屑岩低温变质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了黔东南前寒武系67个2μm的粘土样品,得到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伊利石结晶度为0.221~0.607°Δ2θCu Kα、绿泥石结晶度为0.239~1.393°Δ2θCu Kα,变质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均为2M_1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为0.9001~0.9048nm,平均0.9021nm。根据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的累积频率曲线得出研究区下江群遭受的变质作用为典型的中压变质类型。由Cathelineau(1988)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下江群浅变质带峰期变质温度为362~382℃。以上结果表明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经历了成岩-高近变质-浅变质作用,基于Warr和Rice标样的成岩/变质界限,剖面可划分为一个成岩带、两个近变质带、一个转变带和一个浅变质带。结合华南地区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推断新元古界下江群经历的成岩-变质作用与晋宁运动引起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34.
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的形成受左行走滑断裂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深切地幔牡丹江岩石圈断裂的活动发生了深熔作用,使成矿物质得以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含矿流体,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并沿深断裂运移到更高的层位,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沉积成矿。佳木斯地块西缘金矿带是受深断裂控制的,矿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一个构造应力体制下完成它们的成矿作用的。北北东向和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并有中生代浅成-超浅成岩体或脉岩侵位是今后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35.
试论平果三水铝石成因、富集规律及工业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果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系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床,原矿床含有大量的准胶结物-红土。研究资料证实,红土中的三水铝石含量甚高,不少地段已达到工业利用的要求。其他矿物质来源于原生沉积铝土矿来,并与堆积矿同产于一个层位。 相似文献
36.
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始终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内容。我省沿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今后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海为重点,以海陆综合治理为关键,以恢复和改善海洋环境为目标,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7.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硅化碳酸盐岩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有待系统研究,还给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基于古地貌、壁芯薄片、测井响应等数据,分析了坎波斯盆地东部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的古水介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微相,厘清了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起相应的沉积模式。借助Fischer曲线可将硅化碳酸盐岩发育段划分为一个可容空间由大减小再增大的三级旋回,湖平面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湖盆中央古隆起周缘类似远端变陡缓坡,发育了灰泥坪、藻礁、颗粒滩、滩前前积体和滑塌体等5种沉积微相;古地貌决定了藻礁和颗粒滩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相对深水区,同时受湖平面变化而发生垂向互层叠置;该段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湖平面至少出现过两次下降、三次上升,可以划分为高位湖退、低位湖退、低位湖侵、高位湖侵四个演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湖相碳酸盐岩硅化成因分析、硅化作用过程研究及硅化碳酸盐岩中有利储层的寻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39.
南桐矿区破坏煤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破坏煤是煤和瓦斯突出的必要条件之一,研究破坏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桐矿区大量井下煤壁、手标本和显微镜观测为依据,提出了新的破坏煤宏观和微观分类,并指出了二者的对应关系;查明了煤层破坏程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0.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 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 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 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 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 浓 度等因子的影响, 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 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 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 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 一是静态模型, 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 是常数, 这类模型 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 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 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 氮收支, 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 的影响, 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 三是叶氮限制模型, 在NPP 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 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 缺, 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 验研究, 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 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 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 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