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99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小时降水定量预报的雷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雷达气象方程,推导得出了雷达回波立体资料预报短时降水的数学模式。然后对其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并在考虑数字化雷达回波立体资料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模式进行了简化,最后通过格点应用,建立了有限区间短时面雨量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42.
利用2010~2014年巴中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地面实况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分析了巴中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mm)的年际、月际、主要发生时间段和落区、强度特征以及短时强降水和海拔高度关系。研究并总结了巴中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概念模型、物理量预警指标、雷达预警指标,为今后预警巴中短时强降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贵州山区短时强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贵州地区84站近5 a逐小时降水资料和安装在贵州山区高速公路沿线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13年4—10月监测的1 min雨强与1 min能见度资料,分析贵州山区短时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降雨与能见度的关系及雨强与能见度的阀值。结果表明:贵州山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及独特气候背景短时强降雨与能见度的关系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异,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关键是1 min雨强,同时雨雾、低云等因子也有明显影响;贵州山区降雨与能见度存在雨雾型、对流性降水型及对流性降水转雨雾型3种典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2011年7月26日石家庄市出现一次暴雨冰雹天气,其特点是500 h Pa及以上高空强冷空气导致高空形势在12 h内发生剧变,短波槽快速南下,致使探空观测和数值预报失灵。本文对其他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剧烈变化的天气有明显特征:卫星云图上河套北部逗点云系尾长而粗壮,有向南发展趋势,云系后部的暗区表明干冷空气侵入,与低层暖湿空气形成对流云,尾部断裂表明冷空气加速南下。单站要素变化显示,石家庄地面假相当位温比正常值高了8℃,出现异常不稳定能量。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内,能量中心假相当位温最高达到90℃以上,100 km内假相当位温温差超过25℃,最大降雨出现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内。雷达回波呈西南—东北带状排列,前部最大强度为65 d BZ,强回波前形成阵风锋,正负最大速度均超过20 m/s,飑线自西向东移动,它的移向和发展程度决定降雨和冰雹的路径和强度。石家庄市区风向转变和形成地面辐合线分别较降水起始时间提前21 min和30 min。  相似文献   
45.
利用2005-2012年吉林省逐时降水资料及相应的北半球高空、低空、地面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总结了冷涡影响类、高空槽类、副高后部类三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中尺度概念模型,为预报员今后预报此类天气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
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晋勤  汤达章  曹长尧 《气象》2014,40(3):297-30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探空、地面降水资料以及建阳、龙岩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2009年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按降水类型可分为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并统计了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降水低层反射率因子与雨强对应关系;按降水影响时间可以分为以局地发展为主的停滞型回波和不断影响某一地区的移动型列车效应回波;利用雷达回波演变及基本径向速度资料,结合天气系统,提取三类产生短时暴雨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与低空切变(或低压槽)、西南急流配合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以切变南压为主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和以局地对流发展为主的逆风区或中气旋。  相似文献   
47.
钱莉  张春燕  杨梅  李天江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07-1717
利用甘肃北部27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及635个区域气象站降水资料,结合常规高空、地面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物理量场资料,选取了2016—2019年5—9月104个典型短时强降水个例,对甘肃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了中尺度综合分析,揭示了区域内短时强降水的一些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 甘肃北部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6—8月,短时强降水的强度多为10~20 mm。(2) 甘肃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典型特征,分为副高边缘型、低压槽型、西北气流型和河套阻高型4种流型。(3) 通过分析不同天气形势、不同类别、不同物理量参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出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要素指标和阈值。(4) 地面辐合线(冷锋)是甘肃北部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关键系统,地面辐合线(冷锋)的分析对短时临近预报至关重要。(5) 低空偏南风急流(显著流线)在110°E左右北上及在37°N左右产生辐合是判断甘肃北部能否产生短时强降水的重要依据。并对2020年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检验,预报准确率达63.6%,说明建立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指标预报能力较强,为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8.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低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日最高气温高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分析水汽条件作用发现,峰值强度在高温条件下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的现象与相对湿度变化有关,日最高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大幅减小。初步分析可知,当陆地达到较高温度并进一步增温时,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不大,使得洋面水汽含量增加较少。在陆地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情况下,伴随陆地的进一步升温,地表相对湿度将减小。  相似文献   
49.
综合使用北京14时加密探空、常规观测资料、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等,针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对流暴雨过程,采用基于构成要素的方法("配料法"),分析了暴雨发生前2~12 h北京中尺度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变化原因,重点讨论了北京周围地区物理过程如何使得北京午后局地的中尺度环境更有利于对流暴雨的产生。结果表明:(1)在低层湿度平流(偏南水汽输送加强)和温度平流(出现温度直减率大值区和逆温)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午后的水汽在逆温层之下的低层积聚。(2)由于热力条件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午后北京山前和城区具有最有利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3)早晨生成于河北西北地区的对流系统在东南移动过程中加强,16时强阵风出流下山后与北京平原地区的偏南气流形成强烈辐合抬升,最强辐合恰好位于山前水汽和不稳定条件最有利地区。同时午后北京地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因此对流系统下山后增强,致洪对流暴雨发生。(4)河北西北部的平流过程对北京的午后探空特征影响显著,张家口早晨的探空特征对北京午后探空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0.
土壤分层信息,特别是表土层结构,对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价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壤分层信息,本文利用探地雷达对分层土壤进行了回波信号采集,并分别在时域和频域分析土壤层位置和层厚信息。首先在信号预处理的基础上,借助包络检波方法确定在土壤分层界面在时域上的位置;然后获取电磁波速度,得到土壤分层厚度。考虑到土壤介电常数与电磁波在土壤中传播速度的相关性,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获取各土壤层时频域特征值,并利用回归分析建立特征值与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实现对各土壤层的介电常数估算,从而计算出电磁波传播速度,进而确定土壤各层厚度。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分别对理想模拟实验环境和农田环境进行了探地雷达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包络检波对探地雷达回波信息进行分析,土壤层检出率达到94.5%,借助STFT谱分析进行探地雷达回波速度估计,对于70 cm深度以上土层厚度计算误差大都保持在10%以下,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误差变大。总体来说,本方法能有效识别浅层土壤的分层信息,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耕层厚度的估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