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2篇 |
免费 | 239篇 |
国内免费 | 3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篇 |
大气科学 | 819篇 |
地球物理 | 144篇 |
地质学 | 148篇 |
海洋学 | 291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28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信号技术(GNSS-R)反演海面风速时,得到的双基雷达横截面积由于几何因素的影响不能直接用来反演风速.针对这一问题,对功率校准后的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分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海面反射信号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几何因素对风速反演的影响,对双基雷达横截面积和有效散射区域进行校正,得到相应反射点的反射信号功率;最后对所求得的反射信号参数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海面风速反演的均方根误差为2.61 m/s,反演风速与真实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57,校正后的归一化双基雷达横截面积能够有效地反演海面风速. 相似文献
993.
为提高PM2.5浓度预测的时效和精度,本文综合大气污染物、GNSS水汽和风速等观测要素,利用FFT与LSTM神经网络方法构建PM2.5浓度预测模型,开展未来24 h的PM2.5浓度预测研究。首先对大气污染物、GNSS水汽和风速等观测要素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各类要素的公共变化周期,获得最佳公共周期为216 h;然后选取最佳公共周期长度的各类要素作为模型输入,24 h序列的PM2.5浓度作为模型输出,分别以PM2.5单要素的RBF神经网络和融合大气污染物、风速、GNSS水汽的LSTM神经网络构建PM2.5浓度预测模型;最后利用实测PM2.5浓度序列分别对2种模型开展外部可靠性检验,将RMSE和IA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FT-LSTM的PM2.5浓度预测模型的RMSE和IA分别为16.22 μg/m3和84.36%,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有效预测未来24 h的PM2.5浓度,该模型可为大气污染防治部门空气质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由于流体本身的粘滞性和摩擦性,使得地震波在含油气地层中传播时衰减形成低频阴影.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做时频分解,分析地层衰减特征,是当前除了AVO技术之外,比较流行的直接识别流体和气藏的技术.本文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了地震波对含油气地层的响应.然后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不同尺度剖面的瞬时能量特征,提取分频剖面上每一个点的峰值能量对应的频率,得到瞬时峰值能量频率剖面.通过分析瞬时峰值能量频率剖面,分析了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的衰减特征.最后应用此方法对实际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7.
应用熵最大原理导出的概率模式研究了新疆建筑工程设计中最大风速的分布规律,并通过近100个气象观测站36年(1961~1996年)资料的分析,发现新疆最大风速若干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疆风压系数预测模式为:W0=0.0613e^-0.0001h,以预测模式和概率模式揭示了新疆风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大多数气象观测站的最大风速遵循Γ分布;新疆风压系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指数率减少;新疆风压分布 相似文献
998.
以库布齐沙漠南缘典型抛物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沙丘前端活动区的纵断面和一个贯穿两翼及翼间平地的横断面,同步观测各个断面的风速与输沙率,讨论抛物线形沙丘表面形态-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沙丘前端活动区3个纵断面的风速和输沙率遵循一般变化规律,即沿迎风坡上升逐渐增加,至丘顶及附近达到最大,并在背风侧降低;二者在3个纵断面上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具体变化形式不同,沙丘表面动力与输沙过程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沙丘两翼具有纵向沙丘的动力学性质,翼体两侧风速和输沙率具有对称性。该沙丘沙源匮缺,前端活动区主要依靠两翼内侧侵蚀提供沙源。受沙丘形状和植被等因素影响,坡脚及坡下部风速与输沙率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简单的风速放大率和输沙率变化程度无法准确揭示该类型沙丘表面复杂的形态-动力学关系。 相似文献
999.
1971-2013年环渤海地区风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环渤海地区60个站点1971-2013年日序列最大风速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环渤海地区风速的年、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年均最大风速为6.35 m·s-1,并以0.423 m·s-1的年代变化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区内除承德、丰宁和阜新站点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余站点均呈下降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部下降幅度高而北部下降幅度低。四季最大风速也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春季的最大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2)偏北风(尤其是北西北风)和偏南风(尤其是南西南风)是本区的主要风向。春、夏两季以偏南风为主要风向,秋、冬两季则以偏北风为主要风向。(3)环渤海地区最大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站点日最大风速为5级及以上的发生频率分别以0.912、0.671、0.271、0.076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频率也以1.019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冬半年是本区大风日数相对较多的时段,春季尤甚。(4)本区多数地区属大风较少区和较多区,其中大风较多区的站点最多(31个),而大风频发区的站点最少(仅4个)。位于大风较少区的站点数增长迅速,而大风较多区、多发区和频发区的站点数则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大风速与大风日数均具有25~30 a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