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从采自烟台养马岛的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EN-298,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反相柱层析、正相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薄层层析(p TLC)等分离手段获得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D、2D NMR)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10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存在于健康植物的茎叶中,形成不明显浸染的一类真菌。植物与内生真菌呈互利共生的关系:一方面,植物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产物和矿物质;另一方面,内生真菌产生的代谢物:或能刺激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能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或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从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寻找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抗菌、杀虫、免疫抑制、酶抑制剂或激活剂等活性的分子代谢产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内生真菌已经成为寻找新药源的宝贵资源 。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索南极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其生态学角色和筛选有特定酶活性菌株,本研究对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阿德雷岛的6份样品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胞外酶活性测定。从6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68株真菌,其中大型海藻腐烂物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34.6%;对选取的15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真菌ITS1-5.8S-ITS2序列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4个纲,8个属,其中青霉属5株,假散囊菌属、地丝菌属和枝孢属各2株,生赤壳属、曲霉属、出芽短梗霉属和unclassified Onygenales各 1株,该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真菌物种多样性,其优势类群青霉菌。胞外酶测定显示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菌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4.6%、45.1%、14.6%,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可能在南极物质能量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4.
2000年1-12月间,通过采用半结构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在高黎贡山地区就采集活动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的采集涉及野生动植物约600种(含菌类),其中食用植物约200种、药用植物约300种、其它用途的采集涉及动植物100多种,采集不仅在广大山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记录并分析了野核桃的采集与核桃油加工、高山野生蔬菜的采集、竹子采集的变迁、香叶树与香果油、嚼油与采集、胡蜂采集、大型真菌的采集与加工、燕窝采集等主要采集模式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对高黎贡山地区采集活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5.
Atkinsiella hamanaensis sp. nov. a marine mastigomycete isolated from ova of the mangrove crab. scylla serrata (Forsskal).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fungus grew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5-32℃. with an optimum of 29-32℃ Its growth was observed in peptone-yeast extract glucose broth containing 1-5%NaCl.  相似文献   
106.
内蒙大青山高等真菌垂直分布分为三个垂直带谱:1.浅山带以蘑菇属Agaricus、口蘑属Tricholoma和腹菌类Gasteromycetes为主;2.中山带以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乳菇属Lactarius、蘑菇属和乳牛肝属Suillus等常见;3.深山带以瘤柄牛肝属Leocinum和毒伞属Amanita居多。食、药用及菌根菌150余种,其中蒙古口蘑Tricholoma mangolicum为著名食、药用菌,对牛、羊的分娩有催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中的15种主要建群种植物根系菌根的定殖状况的调查及对菌根侵染部位、菌根中的泡囊、丛枝和菌丝的观察,其结果显示:其中11种植物可被AM真菌侵染,占所调查植物种总数的73.33%,野生乡土植物表现出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其中有84.62%的植物为菌根植物,且乔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全部为菌根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未见AM真菌侵染;人工引入种蓼科的泡果沙拐枣(Calligonum junceum)和藜科的梭梭柴(Haloxylon ammodendron)均未见有AM真菌侵染。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侵染强度与植物所属的科属关系较密切,也与真菌群落所处时空环境及土壤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8.
菌根真菌对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天鹏 《中国沙漠》2009,29(1):131-135
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的增加,不仅改变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系统中碳、N生物地化循环,而且影响着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对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CMF)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的群落结构、真菌的侵染率以及菌丝生物量等方面如何响应全球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的增加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9.
Tolerance of a facultative marine fungus Aspergillus flavus towards As (V) was tested. Luxuriant growth of the test isolate was observed in culture media with As (V) concentrations of 25 mg L−1 and 50 mg L−1, indicating its tolerance to the metal. Accumulation rate of arsenic was always higher when exposed to As (V) at 50 mg L−1 than at 25 mg L−1. The study reveals Aspergillus flavus a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environmental bioremediation. Arsenic contents (mg g−1) in the fungus when exposed to 50 mg L−1 As (V) were measured as 11.1773, 4.0983, and 8.0000 mg g−1 on day 3, 6 and 9,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content was observed initially, i.e. on day 3, followed by a decline and a rise again. These results provide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s regarding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fungus for arsenic removal.  相似文献   
110.
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深海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 A2发酵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A. puniceus A2中分离鉴定出6个呫吨酮并双呋喃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Austocystin I(1)、Austocystin G(2)、6 methoxyl Austocystin A(3)、Austocystin F(4)、F02ZA 1593B2(5)、Austocystin A(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通过细胞毒性和抗炎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2、4和6在20 μmol/L浓度时,对肝星状细胞LX2显示出毒性作用,提示其可能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化合物2、3、5和6在20 μmol/L浓度时,能显著抑制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分泌NO,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