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2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114篇 |
地球物理 | 328篇 |
地质学 | 102篇 |
海洋学 | 44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64年 | 12篇 |
1962年 | 6篇 |
1961年 | 4篇 |
1960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拉萨春季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拉萨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欧洲中心500hPa分析场及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4月27-28日发生在拉萨的雷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过程是在乌拉尔山冷空气南下,加剧了高原低涡切变辐合上升运动的发展,大气层结极不稳定的条件下产生的;雷达径向速度图和VAD风廓线均显示出非常明显的低层暖平流结构、低空急流及垂直风切变特征;γ中尺度气旋式涡旋扰动与环境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导致雷暴云发展,回波顶增高,40dBz回波顶高伸展到7.0km左右;CAPE值、垂直风切变、γ中尺度气旋性扰动以及低层暖平流对拉萨雷暴天气预警、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给出了拉萨雷暴天气预报思路与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3.
204.
本文利用Kuperu—Raadu模型下电流暗条在垂直方向上的力平衡方程,研究McMath10662和McMath10607两个活动区中暗条电流的变化及其垂直运动的规律,探讨暗条和耀斑的关系。结果表明:用具有镜象电流的日珥模型来描述爆发日珥是合适的;暗条长度可能与耀斑高度关系不密切,但电流暗条越长,对应的临界电流值越大。 相似文献
205.
206.
亚暴是空间天气预报非常关注的磁层事件一般来说, 每一次亚暴事件都包含“直接驱动过程”和“卸载过程”两物理机制的贡献, 它们分别对应磁层大尺度对流过程和亚暴电流楔形成过程为了定量地分离这两种过程所对应的电流体系, 本文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对每一时刻的极区电流体系进行本征模分析, 试图得到两种过程所对应的特征电流图案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本征模的电流图案呈双涡结构, 对应于“直接驱动过程”, 第二本征模的电流图案反映了极光带西向电集流的基本特征, 对应于“卸载过程”前者无论在平静期间, 还是亚暴期间始终存在, 其强度从亚暴增长相开始增加, 膨胀相期间快速增长, 恢复相期间逐渐减小; 后者在平静期间几乎为零, 亚暴增长相期间变化不大, 直到膨胀相开始才迅速增长, 恢复相期间逐渐减小根据上述分解, 可以对目前普遍用来描述亚暴强度的AE指数进行修正, 得到分别反映对流过程和电流楔形成过程的相应指数 相似文献
207.
由于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时间域航空电磁晚期道信号经常会出现变号现象.基于电阻率的传统反演方法无法对变号数据进行正确反演,因此通常在数据处理中予以剔除.为深入了解极化介质的电磁扩散特征,认识航空瞬变电磁负响应的产生机理,本文研究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电磁扩散特征.我们以均匀极化、非极化半空间及层状介质模型为例,通过直接积分的方法求解频率域电场响应,并由欧姆定律得到电流响应,再经过汉克尔变换得到时间域电流响应.通过研究电流随时间在地下极化介质中的传播特征研究电磁扩散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激电参数对电磁扩散的影响,研究极化介质中感应电流与极化电流的扩散规律,从而合理地解释极化介质中负响应的产生机理.基于本文研究和分析结果,可加深对时间域航空电磁法中激电效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8.
本文建议了一个用于太阳活动区纵向电流计算的新方法,讨论了将该方法用于向量磁场观测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9.
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电流在地下流动特征与构造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多个强电流源的存在和大范围地电场观测站的分布格局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本文通过利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4个地点不同的高压换流站接地极向地下注入的大电流(1200~4780A)信号,研究了华东地区8个台站组成的地电场观测台网接收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推进了对地电流在地下传播特征的认识.研究显示:①从幅度特征而言,对于源自不同的大电流信号,各台站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幅度特征有很大不同,而近处的浦东台只能观测到南桥大电流源的信号而观测不到其他3个大电流源发出的信号,存在着所谓的"敏感点"效应;②对于上海地区4个接地极大电流而言,能够观测到源自它们的附加地电场的台站最远为350 km,在更远的台站则观测不到.③从均匀度方面而言,在每个台站对于不同的信号源,记录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在各方向上的长极距和短极距信号幅度之比可以有很大变化;④在方位特征上,只有崇明台站接收到的同里接地极和华新接地极大电流信号的计算方位度数与实际方位度数误差最小,分别为0.2°和0.8°.而在距离各个信号源最近的青浦台,这种误差要比崇明台站的大;⑤极化方向特征显示,在青浦台和崇明台所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中,存在着同一方向上长、短极距信号极化方向是反向的现象,这与常理相悖,怎样解释该现象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从点电流源与台站测线布局构成的装置系统、大区域介质非均匀性、台站测区以及附近地区的介质细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对上述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210.
根据CRRES卫星上MICS离子成分探测器的观测资料以及前人有关AMPTE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性对环电流成分以及各种环电流离子的最大通量位置的影响. 观测表明相对于地磁平静时期,在地磁活动的活跃时期,环电流中O+、He++和He+离子的数密度和能量密度占环电流总数密度和总能量密度的份额增加,相反H+离子所占的比例却明显减少. 太阳活动极大年时环电流中H+离子丰度比极小年时低,而O+和He++离子的丰度却比太阳活动极小年时高. 卫星数据观测还表明,在地球磁暴期间,环电流中O+离子和He+离子的最大通量位置会随着地磁的活动径向移动,平均来看太阳活动极大年的能量粒子最大数密度位置距离地球比极小年时约小0.5RE (RE 为地球半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