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41.
本文假设亚暴时跨尾电流被等离子体团中断,转向成沿磁力线流动的1区场向电流。根据文献[1]的模拟结果,算出场向电流在电离层中的分布。并以此场向电流为输入,计算电离层电势和电流。结果表明,场向电流强度可达1.5×106 A以上,与观测结果一致;它主要分布于70°N以北的区域。电离层电流主要以夜间西向电射流形式出现,主要成份是Hall电流;极区电位降最大可达190kV。本文还简要讨论了等离子体团的晨-昏向尺度对场向电流分布和电离层电导率对电离层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143.
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对不同的电导率模型分别计算了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不同月相的理论L电流体系。磁静日的L电流主要分布在纬度0°-60°之间的白天一侧,与平均太阴月的L电流相比,白天一侧的电流强度增大了1.2-1.7倍,而夜间减小到十分之一。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在高纬度区形成特征的电流分布(Lp)。磁扰日期间,极光带电导率的增大不仅影响极光带和高纬度地区的电流分布,而且使中低纬度的L电流增强了20-30%,使赤道电急流增强约20%,并使中低纬电流涡的焦点向高纬移动了4°左右。  相似文献   
144.
根据CRRES卫星上MICS离子成分探测器的观测资料以及前人有关AMPTE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性对环电流成分以及各种环电流离子的最大通量位置的影响. 观测表明相对于地磁平静时期,在地磁活动的活跃时期,环电流中O+、He++和He+离子的数密度和能量密度占环电流总数密度和总能量密度的份额增加,相反H+离子所占的比例却明显减少. 太阳活动极大年时环电流中H+离子丰度比极小年时低,而O+和He++离子的丰度却比太阳活动极小年时高. 卫星数据观测还表明,在地球磁暴期间,环电流中O+离子和He+离子的最大通量位置会随着地磁的活动径向移动,平均来看太阳活动极大年的能量粒子最大数密度位置距离地球比极小年时约小0.5RE (RE 为地球半径).  相似文献   
145.
探讨了在目前TYSC-3Q型综合测井仪基础上,利用电流法测井来检查聚乙烯套管的完好程度以及确定过滤器的准确位置,对于砂岩型铀矿的地浸实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6.
提出了一种具有零电流关断(ZCS)的反激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工作在完全能量转换方式(DCM)下,综合了电流谐振技术与PFC技术。分析了这种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并在输出30W条件下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7.
148.
149.
中纬度地区的雷电灾害常由过境的强雷暴系统引起, 但是自然雷电放电电流的直接测量十分困难. 2005年夏季在两次强雷暴系统过境期间, 利用火箭拖带金属导线的人工引发雷电技术, 成功引发雷电5次, 并在放电通道底部测量到了完整的1 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水平距离为60和550 m处的同步地面电场变化资料. 研究表明, 5次人工引发雷电都包含有1~10次不等的大电流回击放电过程, 电流峰值平均为11.9 kA, 变化范围为6.6~21.0 kA, 与自然雷电继后回击电流峰值基本一致. 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值宽度为39 μs, 较通常结果要大. 回击电流峰值IP(单位: kA)和中和的电荷量Q(单位: C)之间满足关系式: IP=18.5 Q0.65. 在60和550 m处, 回击引起的微秒量级辐射场变化分别为5.9和0.39 kV/m, 随水平距离r(m)的增加回击辐射场以r−1.119的规律衰减. 根据传输线电流模式, 估算的回击速度为1.4×108 m/s, 变化范围为(1.1~1.6)×108 m/s. 由于人工引发雷电放电过程与自然雷电的相似性, 所得到的结果可应用于自然雷电灾害的防护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0.
对江苏省电力部门和安徽省气象部门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部门资料中闪电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上都比较一致。在分析安徽省气象部门闪电资料时发现,无论是正闪还是负闪,电流峰值都主要集中在0-60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