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5篇 |
免费 | 225篇 |
国内免费 | 4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3篇 |
大气科学 | 360篇 |
地球物理 | 123篇 |
地质学 | 465篇 |
海洋学 | 109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22篇 |
自然地理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118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7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本文研究探索了一种快速简单易行的海洋防污剂室内评价筛选方法。将待测防污剂均匀分散于凝胶溶液中,然后均匀涂布到一定面积的玻璃板上,固化得到含防污剂凝胶测试板,将其置于接种有三种分离自舟山以东海域的优势海洋菌种(编号为Y-16,W-1和F-6)的人工加富海水中,连续培养24h后显微镜下可发现凝胶板表面上细菌菌落,将凝胶板表面细菌淋洗、定容,测定其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计算平均抑菌率,得到吡啶硫酮锌(ZPT)为38.87%,吡啶硫酮铜(CPT)为41.24%,三甲基氧化锡(TBTO)为65.19%,N,N-二甲基-3,4-二氯苄胺(DCDMA)为30.88%,敌草隆(Diuron)仅为15.29%,抑菌性大小为TBTOCPTZPTDCDMADiuron。实验结果表明5种受试防污剂的抑菌性大小为TBTOCPTZPTDCDMADiuron。采用绘制OD-t生长曲线法,分别得到5种防污剂对3种海洋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TBTO对三种菌的MIC均为0.5×10–3mg/mL;CPT对W-1和F-6的MIC为0.97×10–3mg/mL,对Y-16的MIC为1.93×10–3mg/mL;ZPT对W-1和Y-16的MIC为1.91×10–3mg/mL,对F-6的MIC为0.96×10–3mg/mL;DCDMA对W-1和F-6的MIC为8.46×10–3mg/mL,对Y-16的MIC为×10–342.29mg/mL。其中,Diuron对细菌的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性与室内短期挂板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经OD-t生长曲线得到的MIC可作为溶剂可溶型防污剂评价的辅助方法。另外,将本文中室内短期挂板方法应用于不同粒径的氧化亚铜的防污评价,也取得了与文献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黑鲪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成活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池养条件下,根据2批黑鲪实验鱼苗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变化,将其早期发育阶段划分为A~P共16个阶段。黑鲪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系统要发生胃的分化、肠管的折叠、肝脏的形变和幽门垂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等显著变化,其中稚鱼期的J~O阶段是消化系统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2批鱼苗的生长速度均表现为逐渐加快,且全长生长均可拟合为3段直线,出现2个生长转折点:第一批苗第一个生长转折点在15~17d(多数为G阶段仔鱼,全长(8.07±0.63)~(8.44±0.66)mm);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在49~51d(多数为O阶段稚鱼,全长(20.27±2.15)~(2l.13±2.17)mm)。第二批苗的2个生长转折点分别发生于14~16d(多数为G阶段仔鱼,全长(8.19±0.73)~(8.80±1.01)mm)和38~40d(多数为O阶段稚鱼,全长(21.18±2.49)~(22.77±2.83)mm)。对仔、稚、幼鱼成活率变化研究表明,黑鲪早期发育阶段存在4个临界期("危险期"):A~B阶段、D~F阶段、L~M阶段和N~O阶段,以L~M阶段鱼苗死亡率最高,而且临界期和鱼苗的形态变化、器官分化密切相关。黑鲪早期发育的阶段划分、生长转折点和临界期的确立,丰富了其早期生物学的内容,对苗种培育措施的实施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特征对海洋中生活着的浮游单细胞海藻进行准确无误的分类鉴定,正在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方式。这样做的前提是首先需要从海水中分离得到纯藻株, 掌握它们的生活条件, 获得生物量, 并进而完成鉴定。作者对一株裸甲藻类似种和两株新分离的赤潮单细胞海藻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核糖体18S RNA 基因(18S r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三株藻分别为共生甲藻(Symbiodinium sp.)、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者以广泛使用的光密度值A680作为衡量藻体生物量变化的指标, 研究了这三种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结果表明, 在批次培养中, 共生甲藻、锥状斯氏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物量都在22℃达到最大, 分别为9.28×105个/mL、7.9×104个/mL 和4.75×105个/mL; 强光和长时间光照促进生长, 但锥状斯氏藻在强光下更早进入衰退期; 三种藻都表现出较强耐受盐度变化的能力,在盐度为15~36 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 营养实验表明, 使用882 μmol/L 的NO3- 和36.2 μmol/L 的PO43-能够维持三种海藻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月利用植株枚订移植法在山东荣成天鹅湖海域开展大叶藻植株移植,于5~10月监测移植大叶藻植株的存活率,并逐月采集自然和移植大叶藻植株,比较了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析了移植操作胁迫对大叶藻存活、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植后1~2个月,移植植株的平均成活率较高,至移植后4个月,平均成活率降至57.8%,之后保持稳定。移植后6个月内,叶长移植植株均极显著低于自然植株;根长和茎节长在移植后1个月时移植植株显著低于自然植株,移植2个月后与自然植株无明显差异,甚至显著高于自然植株;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移植后1个月时移植植株显著低于自然植株,移植2个月后则与天然植株无明显不同,甚至显著高于自然植株,但10月份移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移植操作对大叶藻植株的地上部分产生了严重的胁迫作用和较长的胁迫时间,而移植植株的地下部分及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经过短期胁迫后,能够通过自身的补偿机制分别实现快速生长和显著增加,从而利于植株的扎根、固着和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一种具有促进宿主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益生菌。本研究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以仿刺参源肠道分离菌株乳酸乳球菌XP-15为候选益生菌,开展菌株XP-15对仿刺参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以乳酸乳球菌XP-15投喂组为实验组(XP-15组),基础饲料投喂组为对照组(CK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第1—8周,XP-15组的仿刺参肠道内的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p.)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至第8周时占比为54.00%,明显高于CK组的7.33%,表明菌株XP-15可较好地在仿刺参肠道内定殖;于第6周取肠道进行免疫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XP-15组仿刺参肠道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等免疫指标显著高于CK组。于第6周采用体腔注射法进行相对免疫保护率实验,计算结果表明,投喂菌株XP-15后仿刺参在塔式...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一种无损伤性的生物心跳参数红外监测方法,记录分析了96只缢蛏个体在22—38°C温度变化范围内波形特征和心率数据,依据阿伦尼乌斯方程直线拟合求得每个个体心率的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rrheniusbreaktemperatures,ABT)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缢蛏心率ABT与其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缢蛏心跳在温度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化, 22—34°C范围内可采集获得心脏搏动的稳定波形,且心跳速度在前期呈现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到后期随温度上升而减弱,平均心率31°C达峰值为33.65BMP,同时缢蛏个体之间的心率差异明显,22°C时个体间差异最大,范围在13.90—27.95BMP,平均心率为19.66BMP,变异系数达14.06%,26—31°C时个体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但变异系数也均在8.5%以上;缢蛏所有个体中心率ABT最小值为29.74°C,最大值31.86,平均值为31.02°C。建立了缢蛏心率ABT受生长性状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壳宽对缢蛏心率ABT的直接负作用最强,直接通径系数为–0.6895,而壳长对心率ABT直接通径系数尽管只有为0.3959,但它还通过壳高、壳宽间接发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21 8,–0.194 1),因而总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423 6)。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布放在北极随海冰漂流的自动气象站和温度链浮标获取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极高纬度区域的大气特征和海冰生消过程。根据海冰的漂移轨迹分为两个阶段分析,第1阶段,海冰主要向东南漂移;第2阶段,海冰主要向东北漂移。第1阶段观测的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6.6℃和93%,第2阶段观测的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29.3℃和76%,第2阶段平均气压高于第1阶段。海冰的漂移轨迹主要受到波弗特高压外围气流的影响。利用自动气象站漂移轨迹计算得到海冰漂移速度,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海冰漂移速度比较显示,两者纬向速度更为接近。海冰在第1阶段以融化为主,海冰厚度略有减小,8月份海冰生长率为–0.11 cm/d;海冰的生长过程主要发生在第2阶段,1–3月生长率均超过0.9 cm/d,2019年3月海冰生长最快,平均生长率为1.3 cm/d,海冰的增长一直持续至观测结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