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6篇
  免费   1201篇
  国内免费   1182篇
测绘学   670篇
大气科学   1398篇
地球物理   495篇
地质学   2074篇
海洋学   16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56篇
自然地理   2925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88篇
  2022年   498篇
  2021年   525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668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69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海洋生态文明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为核心,海洋生态文明区即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地区,具体包含2层含义,即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根据海洋生态文明区的含义,依据动态性、层次性、完备性等原则,参照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量化性,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区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估指标权重值。选取日照市等8个申报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评估指数。研究结果显示,8个市(县)基本达到海洋生态文明区的要求,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高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区域海水质量状况,其次是海域空间资源利用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海洋产业结构,此外地区能源消耗、海洋科技进步、海洋文化传承与保护、海洋宣传与教育以及服务保障能力等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942.
刺参夏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又称仿刺参,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1,2],主要分布于北纬35°到44°的广大西北太平洋沿岸,北起俄罗斯的海参威,经日本海、朝鲜半岛南部到中国黄、渤海[3,4]。据报道,江苏连云港外的平山岛是该物种在中国分布的最南界[5]。刺参是典型的温带种类,在其生活史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生态习性:当夏季海水温度升高到一定范围后,刺参即迁移到海水较深、较安静的岩石间不动不食,这种现象称为“夏眠”(aestivation)。日本学者Mit-sukuri[6,7]最早观察到刺参的这一现象并提出了夏眠…  相似文献   
943.
在海洋生态恢复法制建设中确立海洋生态恢复技术引导机制,需要以生态恢复的科学研究和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为科学基础,将应用成熟的海洋技术写入法律,上升为海洋技术法律规范,选择过程导向的海洋生态恢复模式,通过奖励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的政策和加大达不到海洋生态恢复标准的处罚力度,引导海洋开发者自动寻求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培育海洋生态恢复技术市场,依法保障海洋生态恢复技术的研发与交易.  相似文献   
944.
胡西武  刘小鹏  黄越  黄立军  东梅 《地理学报》2020,75(10):2224-2240
生态移民村是一种具有扶贫脱贫与生态保护双重意义的特殊乡村类型,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在空间重构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剥夺现象,是当前生态移民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为探究生态移民村空间剥夺规律,以宁夏70个生态移民村2017年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以收入就业、教育培训、社会生活、居住环境及公共服务可达性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剥夺指标体系并进行水平测度,进而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显示:① 宁夏生态移民村空间剥夺整体水平较低,但总指数均值相对于非生态移民村显著高出0.023;② 宁夏生态移民村空间剥夺时空分异特征明显,总指数均值在时间上呈现“先较低—后上升—再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北部低—中部高—南部次高”分布;③ 民族构成、地形地貌、移民时段、依托资源和经济区带是影响生态移民村空间剥夺的重要因子,前3项对空间剥夺总指数的解释力分别达到了22.4%、10.6%和14.0%。空间剥夺水平测度为生态移民生产生活评价和政策调整完善提供新的客观依据,相关部门可据此优化调节生态移民村空间资源配置,增加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机会,推动生态移民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45.
河岸带潜流层动态过程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岸带潜流层是河岸带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生态交错带,在水文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上含义不尽相同。河岸带潜流层具有复杂的垂向、横向、纵向结构特征,其边缘效应显著,表现为泥沙、水流、生物、环境化学因子之间的复杂动态过程,主要包括水动力动态过程、生态学过程、溶质循环与化学过程等。水动力动态过程是驱动条件,氧气浓度是生态过程、溶质循环和化学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在各动态过程的驱动下,河岸带潜流层具有调蓄洪水、削减污染、净化缓冲环境和提供适宜栖息地等功能。针对河岸带潜流层功能退化的问题,需开展健康诊断,明确致病机理,实施适宜的生态修复。未来中国在开展河岸带潜流层研究时,应根据中国河岸带特点,采用示踪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集成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多尺度下,水文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渗透系数、河岸带建设方式、植被分布等对河岸带潜流层水文、热传导、生化、生态等的影响机制,准确界定河岸带潜流层区域范围,制定适宜的生态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946.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法,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有待研究的评价标准、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评价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47.
广东海丰湿地是中国华南亚热带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南中国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和候鸟提供重要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野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与特点、湿地动植物资源、湿地利用现状等生态特征,分析了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48.
洮河流域是黄河的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的重要水源区。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造成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防洪形式严峻,水电站无序发展,流域综合管理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了构建坚强的生态保护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智慧水利管理体系和讲好洮河故事等任务,提出了将洮河流域纳入国家级生态补偿区、增加流域生态保护经费和建立甘肃省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9.
机载激光雷达平均树高提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为了研究机载激光雷达(LiDAR)树高提取技术,以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为实验区,于2005年5月进行了机载LiDAR数据获取和外业测量.通过对LiDAR点云数据的分类处理,分别得到了试验区的地面点云子集、植被点云子集和高程归一化的植被点云子集.基于高程归一化的植被点云子集计算了上四分位数处的高度,与实地测量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中国森林调查规程进行了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较低密度的点云数据,使用分位数法可以较好地进行林分平均高的估计;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对树高估计是可行的,精度都高于87%,总体平均精度为90.59%,其中阔叶树的精度高于针叶树.该试验精度可以满足中国二类森林调查规程中平均树高因子的一般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的精度要求,对国有商品林小班的调查精度要求(5%)存在一点差距,需要在国有商品林区进一步开展验证工作.对本试验区而言,已经可以满足其作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的调查要求.  相似文献   
950.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