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1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68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426篇
地质学   1602篇
海洋学   34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71.
大口径瓦斯抽放井施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斯抽放孔要求井斜小,孔径大,下入的井管重量大。以实例介绍了使用GZ-2000型钻机在某煤矿瓦斯抽放站成功施工深400m,直径φ690mm瓦斯抽放井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采用φ216mm牙轮钻头+满眼钻具和钟摆钻具施工先导井眼,再采用φ410mm、φ690mm组合牙轮钻头+塔式钻具分级扩眼,使用电子多点测斜仪及时监测井斜变化,用钟摆钻具组合进行纠斜,在φ426mm管体上设置三组镶焊合金的肋骨条做成圆井器来进行圆井,在管体底部设置浮力阀,合理掏空以减少井管重量,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72.
矿井瓦斯评价与预测的构造动力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井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构造煤结构演化与瓦斯特性耦合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前在矿井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及突出危险区带的有效预测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矿井瓦斯突出的构造动力学评价与预测的思路及方法,即以区域构造-矿井构造-煤层变形-构造煤结构-瓦斯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为总体思路.将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引入矿井构造研究,并与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系统、分形理论、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揭示构造煤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动力学控制机理,系统进行不同类型构造煤瓦斯特性研究,探讨不同结构构造煤的含气性、透气性和气体赋存状态,以构造煤分布特征作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基础,建立矿井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构造动力学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73.
煤矿大口径瓦斯抽排孔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金能二号大口径瓦斯抽排孔的施工实践,总结出大口径瓦斯抽放孔的施工技术:按照先施工小径导向孔,然后分级扩孔的成孔工序,采用轻压吊打防斜,单点测斜,螺杆钻具定向纠斜,确保钻孔偏斜率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上部第四系、新近系黄土及不含大块砾石的松软地层选择刮刀钻头,基岩段及沙砾石地层采用组合式钻头,以提高钻进效率;按每组滚刀15~30kN,每个牙轮10~20kN控制钻压,钻速控制在0.4~0.6m/h;换用小直径牙轮,以减轻钻具振动,采用高粘度、低固相、不分散泥浆体系以保持孔壁稳定;在下管时采用在套管端部割孔穿杠钢丝绳提吊,套管底部加浮箍浮鞋的综合下管法。  相似文献   
974.
梁晓  王根厚  杨广全 《地质通报》2009,28(9):1342-1349
滇西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内发育一套构造片岩,空间上呈NNW—SSE向展布,岩性以绢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为主。岩石发生了强烈的塑性流变,大量发育有细脉状、透镜状的石英脉。石英脉的宏观与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反映其为同构造分泌结晶脉,形成机制与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的溶解、迁移、重结晶作用密切相关。石英原生气液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表明,石英脉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T=500℃,p=0.498GPa,反映构造片岩的变质程度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975.
豫西芦店滑动构造区有较多的瓦斯突出及瓦斯爆炸等矿井地质灾害.滑动构造作为包括前缘挤压带、中部顺层剪切带和后缘拉张带等单元的构造组合体,其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分布和构造样式具有自身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就一个完整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而言,由挤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区在空间上应该是瓦斯突出和涌出的最大危险区,也是矿井瓦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76.
根据几年的测量数据统计出岔路河测区夏季垂直大气折光系数的变化,并得到其平均值、同期变化幅度、年变化幅度、同一地区不同测线的变化幅度,从而为该地区的测量工作和气象地质等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由此,也得出垂直大气折光系数差值对正反高差较差的影响,随边长的增大而增大,边长较长时必须选用接近实际的垂直大气折光系数.  相似文献   
977.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首次发现以腐泥型气为主的有机成因天然气,不同地区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各种成因气的贡献成为研究重点。采集徐家围子断陷29口井35件深层天然气和26口井33件深层烃源岩样品,采用组分碳同位素和轻烃指纹色谱方法分析天然气和烃源岩样品,实验研究认为深层天然气主要为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3种成因组成的混合气,无机成因烷烃气的贡献较小。首次提出了多种有机成因类型天然气贡献定量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乙烷碳同位素和甲基环己烷指数、环己烷指数、脂烃族参数5个成因类型指标,确定了腐殖型气、腐泥型气、有机深源气的5个成因类型指标端元值,利用天然气的混合配比性建立成因类型指标地球化学模型,采用非线性数学模拟方法建立计算模板,首次定量测试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样品中3种有机成因气的定量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除昌德气藏芳深1井、芳深2井有机深源气贡献为81%外,其他井的腐殖型气、腐泥型气和有机深源气平均贡献分别为62.45%、25.51%、12.02%;不同地区及井段的腐殖型气、腐泥型气和有机深源气贡献有差别,升平—汪家屯地区平均贡献分别为61.63%、20.94%、17.29%,昌德地区平均贡献分别为73.74%、14.48%、11.77%,兴城—徐东地区及断陷中东部平均贡献分别为51.98%、40.99%、7.01%。从断陷北部到中部即从升平—汪家屯、昌德到兴城—徐东地区有机深源气贡献减少、腐泥型气贡献增大,部分井段腐泥型气贡献超过43%且为主要贡献,个别井段腐泥型气贡献最大达74%,与断陷中东部烃源岩Ⅱ型有机质相对发育及断陷地层地质特征相吻合,呈现主要来源于下伏气源岩和天然气藏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源岩控型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978.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具有良好的浅层气开发潜力。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64口测井曲线和6口井岩芯资料,把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提出了研究区北部为后期构造抬升而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为松辽盆地北部物源控制的湖盆逐渐萎缩背景下形成的河控缓坡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微相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为主。依据区域性湖侵成因的9套暗色泥岩盖层把黑帝庙油层垂向上划分为9套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动态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浅层气主要分布于长期旋回下降早期的中期旋回下降晚期或上升早期储层砂体中;单砂体展布规律与气源断层和构造的合理匹配是浅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圈闭,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气水解释模板在全区预测地质储量,其研究对指导整个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9.
PVT分馏实验中链状烷烃分子的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PVT分馏实验模拟油藏形成过程中的温压和气洗分馏作用,测量不同实验不同分馏阶段产物的烷烃分子组成,其结果表明:①大量的非热成因凝析油应主要与气洗作用有关;②降压和气洗分馏作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原生油中Pr/Ph、(Pr+Ph)/(nC19+nC20)和nC10/(nC16+nC25)等比值的降低;③降压和气洗分馏作用差异性表现为凝析油链烷烃参数上相反的变化规律;④温压和气洗作用可以引起某些成因或类型参数(如Pr/Ph)的明显变化。这一认识将有助于油气成藏过程的确定和常规地化指标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980.
Th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BSR) in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is a physical interface which is composed of solid, gas, and liquid and is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eep sea floor sediment is a porous, unconsolidated, fluid saturated media. Therefore,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computed by the Zoeppritz equation based on elastic media do not match reality. In this paper, a two-phase media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at th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in order to find an accurate wave propagation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and fluid saturation on the BSR.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type I compressional (fast) and shear waves are not sensitive to frequency variation and the velocities change slowly over the whole frequency range. However, type II compressional (slow) wav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frequency variation and the velocities change over a large range. We find that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change with the amount of hydrate and free gas. Frequency, pore fluid saturation, and incident angle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We can use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estimate gas hydrate saturation or detect lithological variations in the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