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23篇 |
免费 | 3344篇 |
国内免费 | 20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07篇 |
大气科学 | 3978篇 |
地球物理 | 2333篇 |
地质学 | 4321篇 |
海洋学 | 1328篇 |
天文学 | 417篇 |
综合类 | 883篇 |
自然地理 | 12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330篇 |
2023年 | 445篇 |
2022年 | 538篇 |
2021年 | 570篇 |
2020年 | 523篇 |
2019年 | 501篇 |
2018年 | 350篇 |
2017年 | 374篇 |
2016年 | 401篇 |
2015年 | 481篇 |
2014年 | 765篇 |
2013年 | 603篇 |
2012年 | 736篇 |
2011年 | 748篇 |
2010年 | 674篇 |
2009年 | 753篇 |
2008年 | 812篇 |
2007年 | 673篇 |
2006年 | 637篇 |
2005年 | 636篇 |
2004年 | 591篇 |
2003年 | 493篇 |
2002年 | 454篇 |
2001年 | 443篇 |
2000年 | 380篇 |
1999年 | 347篇 |
1998年 | 401篇 |
1997年 | 369篇 |
1996年 | 370篇 |
1995年 | 347篇 |
1994年 | 314篇 |
1993年 | 273篇 |
1992年 | 231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33篇 |
1989年 | 126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34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30篇 |
1978年 | 10篇 |
1959年 | 8篇 |
1954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发展和经济腾飞必须有大量金属矿产资源的支撑,在共享世界资源的同时,其根本出路在于立足本土.因此提出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新理念.通过对国内外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发展的概况分析和研究提出:①金属矿产资源的集聚和分布受控于地壳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深层动力过程;②在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型和超大型矿床;③必须充分发挥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效能,并进行综合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92.
沙文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Z1)
利用2004年5月15~21日第一场透雨过程的高空资料,对产生强降雨天气的主要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揭示这次强降雨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对今后在预报过程中对主要物理量的变化引起重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3.
本文基于多种资料,梳理了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姓名、生卒年、籍贯、领域、教育与工作经历等数据,从来源、增长、结构3个层面讨论当时中国地理学者发展进程。研究发现1912—1949年间:① 地理学者在来源层面可分舆地学者、外聘地理学者、现代学制培养地理学者(含有交集关系的国内培养学者、留学培养学者、跨学科学者)3种类型,不同类型群体对地理学者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② 地理学者数量发展可分1912—1927年波动增长,1928—1939年持续增长,1940—1941年急速增长和1942—1949年放缓增长4个时期;③ 中国地理学者学科结构、领域结构、学缘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失衡但失衡程度趋于降低的态势;④ 地理学者发展与地理教学、研究机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高等地理教学机构对地理学者发展有多重影响。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的发展为中国科学地理学的持续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其过程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压和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类似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模块的学习,参与演示气压分布及合作分析讨论,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掌握简单的问题阐述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体会合作的愉悦,收获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和同学的友谊。 相似文献
95.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随着地理空间观测数据的多年积累,地球环境、社会和健康数据监测能力的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空数据集大量生成,时空数据分析实践呈现快速增长。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时空数据分析的7类主要方法,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目的是通过视觉启发假设和选择分析模型;空间统计指标的时序分析,反映空间格局随时间变化;时空变化指标,体现时空变化的综合统计量;时空格局和异常探测,揭示时空过程的不变和变化部分;时空插值,以获得未抽样点的数值;时空回归,建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空过程建模,建立时空过程的机理数学模型;时空演化树,利用空间数据重建时空演化路径。通过简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输入输出、适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为时空数据分析提供工具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96.
基于台风“苏迪罗”(1513)影响前后南京实时高频监测的水汽稳定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再分析资料、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大气水汽δ18O与天气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水汽过量氘所指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整个台风影响过程水汽δ18O先保持基本不变后一直下降的趋势,而水汽过量氘则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2)根据台风“苏迪罗”影响前后南京水汽δ18O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Ⅰ阶段水汽δ18O较高与南京地区较为稳定的大气条件相对应,水汽过量氘值较低指示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水汽影响;Ⅱ阶段台风环流及其残压和北方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南京地区强降水,水汽凝结和降雨蒸发的共同作用导致水汽δ18O不断贫化,较高的水汽过量氘表明南京地区主要受海洋和局地混合水汽的影响;Ⅲ阶段可能是中尺度下沉气流导致南京地区极端偏负的δ18O和高水汽过量氘。 相似文献
97.
98.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利用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IPA—HBM)对2001年8月2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下去暴流)。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强风暴所产生的爆发性强下沉气流最终导致了局地大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
100.
隧道水平冻结施工引起地表冻胀的历时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水平冻结施工过程中,土体冻结引起体积膨胀,进而会在地表产生冻胀现象。实际工程一般采用多根冻结管形成冻结壁。冻结壁交圈前,地表冻胀由多个冻土柱的叠加膨胀变形引起;冻结壁交圈后,地表冻胀则由整个冻结壁的膨胀变形引起。鉴于此,考虑冻结壁的形成过程,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隧道水平冻结施工引起地表冻胀位移的历时预测模型。同时对冻结外锋面半径和冻胀区域外半径这2个关键参数的取值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最后针对两个工程案例,采用该计算模型对地表冻胀位移进行分析,得到地表冻胀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应用于隧道水平冻结施工前、冻结期内任意时刻的地表冻胀位移预测,可为工程冻结实施方案的合理确定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