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近年来,人们在大兴安岭南部发现了多处与白垩纪花岗岩相关的锡多金属矿床,但并非所有该时期的花岗岩都与锡矿伴生.为了解花岗岩伴生锡矿的形成条件,本文对内蒙古北大山岩体中的含锡石(磨盘山)与不含锡石(窟窿山)花岗岩开展了锡石U-Pb年龄、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及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并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浆演化物理化学条件的对比.结果表明,窟窿山石英正长斑岩和磨盘山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0.2±0.7 Ma和139.9±0.7 Ma,磨盘山黑云母花岗岩锡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4.9±1.4 Ma,时代均属于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岩石具有高硅(SiO2=64.96%~76.71%),富碱(Na2O+K2O=8.28%~9.03%),过铝质(Al2O3=12.42%~15.88%)的特点.相对富集Th、Pb、Hf等元素,亏损Nb、Ta、Ti、Sr、P等元素.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明显富集,Eu异常明显.窟窿山石英正长斑岩与磨盘山黑云母花岗岩在哈克图解上,随着SiO2含量增加,TiO2、FeOT、Al2O3、CaO、Na2O、P2O5含量逐渐降低,呈现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暗示二者具有同源性.但窟窿山样品的DI值为89,Sn含量为2×10‒6;磨盘山样品具有较高的DI值(96~98),Sn含量高(15×10‒6~36×10‒6).从矿物学特征反演的物理化学条件推测,窟窿山岩体经历了温度降低、氧逸度升高的过程,而磨盘山岩体在降温过程中氧逸度进一步降低.另外,在流体卤素含量上,黑云母的Ⅳ(F)、Ⅳ(Cl)指示磨盘山花岗岩(Ⅳ(F)=0.95~1.15,Ⅳ(Cl)=-3.66~-3.54)相较于窟窿山石英正长斑岩(Ⅳ(F)=1.24~1.28,Ⅳ(Cl)=-2.96~-2.52)具有更高富集程度的Cl和F含量.综上,低氧逸度、高演化程度和高的F、Cl丰度是影响北大山地区花岗岩是否含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煤是对温度和压力等地质因素十分敏感的有机岩,各种构造-热事件控制下的物理化学条件,是促进煤岩演化的根本动力。本文对煤变质作用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讨论了煤岩在高煤阶-石墨演化阶段的控制因素、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煤变质作用包括煤化作用阶段和石墨化作用阶段,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有机质演化过程,总体趋势是分子结构有序化、化学成分单一化,最终演变为以碳元素为主、三维有序结构的石墨。温度和压力(应力)是控制煤变质作用两大因素,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这两大因素所起的作用和演变机理都有所差异。在低、中煤阶演化阶段,温度是煤化学结构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化学键断裂提供活化能,应力缩聚和应力降解则对煤化学结构演化具有催化作用。高煤阶-石墨化阶段的主要机制是导致基本结构单元BSUs之间相互联结使短程有序化范围增大的拼叠作用,构造应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BSUs定向和面网间距不断减小,促进大分子物理结构演化。加强煤变质作用的高级阶段-石墨演化过程的研究,将丰富和深化对煤-石墨物理化学结构完整演化序列的认识。煤系石墨成矿机制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则为煤变质作用构造物理化学条件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3.
土体各相之间物理化学作用对环境及能源等岩土工程都有重要影响,有效应力原理是解决上述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而目前的有效应力表达式无法描述由于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土颗粒间接触应力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最近提出了一个平均粒间应力表达式可以表述非饱和土内部的物理化学作用。为了实现该平均粒间应力的定量化计算并验证其稳定性和有效性,首先阐述了平均粒间应力表达式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通过参数分析,得到了平均粒间应力各部分随含水率和孔隙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推导出了表面力势中表征固液界面相互作用部分的计算公式,实现了平均粒间应力的定量计算。计算了临界状态时的非饱和土平均粒间应力,并应用平均粒间应力对非饱和土化学力学加载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临界状态时平均粒间应力与剪切强度具有唯一关系,应用平均粒间应力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平均粒间应力公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4.
卢进才  魏建设  姜亭  许海红  王宝文 《地质通报》2020,39(10):1589-1599
居延海坳陷的吉格达、天草、路井等次级凹陷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原油物理特征以轻质-挥发性原油为主,个别井产凝析油,具有低粘度、中凝固点的特点。原油化学特征具有饱和烃含量高(78.06%~92.95%),全油碳同位素轻(δ13CPDB为-33.7‰~-32.0‰),轻烃/重烃(∑nC21-/∑nC22+)显著大于1(1.28~2.94)等特点。原油物理、化学特征指示其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热演化程度为成熟-高成熟。在对钻井揭示的烃源岩及邻区地表剖面烃源岩分析的基础上,以吉格达凹陷蒙额参3井晚石炭世侵入岩和中—下二叠统2个产层为代表,开展了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分布对比。结果表明,原油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上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与白垩系烃源岩无关,原油母岩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依据原油指示的母岩演化程度显著高于钻井揭示的烃源岩演化程度,认为区内油气存在深层(干泉组下段)烃源岩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居延海坳陷已揭示的油气藏为石炭系—二叠系含油系统,应将其作为主要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85.
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的居隆庵铀矿床绿泥石化十分强烈,本文在对钻孔岩心样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测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技术研究了绿泥石的产出状态及共生组合关系,并测定了其化学成分,探讨了该矿床绿泥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矿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①该矿床存在黑云母蚀变形成的绿泥石、长石蚀变形成的绿泥石、脉状绿泥石和与铀矿密切共生的绿泥石共4种类型绿泥石;②该矿床以蠕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为主,个别为鲕绿泥石,其形成温度介于190.5~269.9℃之间,平均为224.5℃,属于中低温条件;③该矿床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形成机制分为溶解-沉淀机制和溶解-迁移-沉淀机制两种;④绿泥石化过程改变了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了铀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并促使铀的预富集。  相似文献   
86.
Foreword     
《极地研究(英文版)》2011,(4):I0001-I0001
  相似文献   
87.
罗荣根 《岩矿测试》2016,35(4):420-424
载金炭对汞有较强的吸附性,易造成黄金生产工艺污染及活性炭吸附金的活性降低,需测定载金炭中的汞含量以监控汞的危害。应用目前测定汞的分析方法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需要高温去除基体炭,但容易造成汞的挥发损失。本文采用固体测汞仪在不需样品前处理及不加入其他试剂的情况下实现了载金炭中总汞的直接测定,载金炭最优热解条件为空气流速0.8~1.2 L/min,蒸发温度680~740℃,汞的回收率达到99%以上。样品在热解过程中基体炭转化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干扰可由仪器自动消除,所以基体炭对汞的测定无明显影响。全流程的管道不足50 cm,且整个管道处于较高温度之下,通过加大空气流速可快速消除管道上残余的汞,减少了记忆效应的影响。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0%,测定下限为0.014μg/g,汞的测试结果与原子荧光光谱法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8.
On the basis of mineral paragenesis and the chemistry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alingkou Ag-Pb-Zn deposit in Zhejiang.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the ore-forming temperature venation was found to be 298.5 °C → 267.0 °C → 217.6 °C → 167.3 °C, with a corresponding pH change of 3.0 ∼ 5.8 → 6.1 → 6.7→ 5.0 ∼ 7.3. The pressure changed from 403.8 to 128.5 atm, andlogf S2-9.9 → -11.2 → < -15; logf o2< -44→ -45.6 ∼ -42.6 → > -44.2; and logf co2 around -1.55. In conjunction with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the deposit is considered to be of meso-epithermal origin, i.e., it was formed after continental volcanic-subvolcanic activity.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e precipitation are the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 increasing pH of ore-forming solutions.  相似文献   
89.
双鸭山超基性玄武岩角砾岩简中的深源捕掳体(晶)主要产于黄色和红色角砾岩中,深源捕掳体以斜辉橄榄岩为主,次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和纯橄榄岩;深源捕掳晶有镁铝榴石、普通辉石、瘤状钛铁矿、钙歪长石、钛黑云母巨晶及刚玉、碳硅石碎块等。以深源捕掳体(晶)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为基础,在对其产出的构造物理化学环境进行分析表明:①深源捕掳体(晶)共存的平衡压力为18.90-23.59kb,平均温度1179.20-1361.21℃。岩石捕掳体和辉石巨晶来源于上地悭的最小深度为62-78km,镁铝榴石则来源于更深些,而瘤状钛铁矿则可能来自于软流圈顶界。钙歪长石和钛黑云母巨晶来自于大致相当于壳慢界面附近;②控制角砾岩筒群的同江--林口深断裂的地温梯度具有大陆裂谷地温曲线的特点,推断该断断裂为一深切岩石圈规模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