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风路径右侧海表温度下降的幅值和范围要远大于左侧;观测点处,海表温度下降2~4℃,混合层加深10~20 m,海洋热容量变化为-10~-20 k J·cm~(-2),上升流及垂向夹卷对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海表温度降低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垂向的夹卷相较于上升流又占据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2.
应用高分辨率的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8807从热带低压发展成热带风暴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热带风暴形成过程伴随着复杂涡旋自组织现象的观测证据。结果发现,涡旋自组织可在从数十到十万km2的各种尺度扰动云团之间发生,发生合并的云团除了理想数值试验中的两类前景之外,还存在第三类前景,即较大尺度的云团会发生分裂,部分与其他云团合并。合并形成的新云团可能发展也有可能减弱,这应取决于新云团所处的环境以及是否有其他云团补充并入。用二维Fourier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8807发展成热带风暴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多涡共存,不同方向、不同尺度系统能量转换频繁阶段,另一是单涡发展阶段,谱密度等值线形态稳定少变。分维计算结果表明,热带风暴形成过程中的相关云团较已有研究分析的云团略显规则,分维略小于已有结果。此外,临界温度取值不同,分维是有差异的,边界温度越低,分维越小。  相似文献   
43.
非常复杂的异常台风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常的台风是台风预报中的一个主要难点,而非常复杂的怪路径虽然次数很吵,但却无法预报,有些甚至在事后都难以解释,本文对9119号台风(Nat)的一次怪路径作了个例分析,指出卫星云图不仅能对9119怪路径作出很好的解释,而且在其二次热带风暴一台风强度阶段能作出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44.
张华芳 《海洋预报》1996,13(3):70-76
9216号强热带风暴是1992年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最为严重的热带天气这一。本文分析了此期间高空环流特征及与风暴路径的关系,并分析了造成我国东部沿海持续6级以上偏东大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45.
对在青岛登陆后给青岛及周边地区造成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的1997年7号热带风暴(9907)与在同一地点登陆,过程降雨量仅为中雨的2002年9号(0209)热带风暴环境场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的环流背景的不同导致了热带风暴登陆时其登陆点(青岛)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速度、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湿层厚度以及位势不稳定度等物理量场不同,因而造成降水强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4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登陆后的温带变性过程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凯  尹东屏  沈树勤 《台湾海峡》2005,24(2):243-250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温州市沿海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低压,然后继续北移;并在中高纬高空槽后的冷平流和中低纬低层暖式切变南部的暖平流共同作用下,低压加深及冷、暖锋生,发展为斜压温带锋面气旋.采用相对辐散作为气旋发展的判据,能很好地体现整个变化过程,气旋的移向基本上沿着相对辐散中心长轴方向移动.通过对地面温度场水平结构分析后发现,该气旋经历了3个阶段:暖涡旋基本对称结构、半冷半热非对称结构、冷涡旋基本对称结构.对流层低层气旋中心上空为暖平流区,引导气旋移动,而对流层中层的冷平流中心区一直位于气旋移向的下侧,推动气旋移动.  相似文献   
47.
曹春燕  江崟 《台湾海峡》2006,25(4):559-565
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特征对2005年第10号热带风暴“珊瑚”的移动路径和对深圳降水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演变,对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尤其是路径的转向影响很大,副高的增强、减弱是热带气旋发生转向的重要条件;螺旋云带的变化通常能表明热带气旋未来的移动及其强度变化,眉状云带是热带气旋北上的重要特征云系;“珊瑚”在登陆前后西侧云系迅速减弱,以及登陆后加速北上,深圳没有转吹南风,是导致深圳没有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采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 再分析资料、1°×1°的NCEP GDAS资料和2.5°×2.5°的NOAA大气环流资料, 结合NOAA HYSPLIT v4.8轨迹模式对0604号热带风暴“Bilis”整个生命史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模拟分析, 并分析了“Bilis”暴雨增幅前和增幅后的水汽输送轨迹及不同来源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 “Bilis”整个活动过程中主要有四支水汽输送通道, 分别是源自索马里、孟加拉湾、120°E 越赤道气流和东太平洋的水汽, 其中源自索马里和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南水汽通道)占主导地位, 120°E 越赤道气流和东太平洋的水汽是西南水汽随着“Bilis”环流逆时针旋转, 自环流中心东北侧进入雨区(东北水汽通道), 是低压环流与偏南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 偏南通道水汽大部分输送到850 hPa以下的低层, 自环流北侧输入的水汽则主要输送到暴雨区上空850 hPa以上。对比暴雨增幅前后各通道的水汽贡献率发现, 孟加拉湾西南气流输送的低纬水汽对此次暴雨增幅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华南江南强降雨 两个热带风暴登陆——2008年7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鲜艳 《气象》2008,34(10):124-125
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21.4℃)偏高0.6℃;上海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123.3mm,比常年同期(115.9mm)偏多7.4mm;福建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大值.7月份,华南、江南中西部、淮河流域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海鸥"、"凤凰"登陆台湾后再次登陆福建;甘肃宁夏气象干旱缓解,陕西山西气象干旱发展;局地遭受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江南、华南及四川东部等地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50.
FY-2C卫星资料在热带风暴“范斯高”预报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FY-2C卫星云图及其相关定量资料TBB,对热带风暴"范斯高"的强度、路径及降水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出"范斯高"发生发展中云系的一些特征,从而判断其强度变化和移动方向;在降水方面,黑体亮温(TBB)场和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TBB场清晰地揭示了"范斯高"的降水分布特征,即五指山以北出现强降水,其中西部最强,而南部降水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