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2篇 |
免费 | 1405篇 |
国内免费 | 29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8篇 |
大气科学 | 3479篇 |
地球物理 | 853篇 |
地质学 | 2370篇 |
海洋学 | 1802篇 |
天文学 | 137篇 |
综合类 | 392篇 |
自然地理 | 6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265篇 |
2022年 | 281篇 |
2021年 | 340篇 |
2020年 | 329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233篇 |
2017年 | 242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264篇 |
2014年 | 467篇 |
2013年 | 385篇 |
2012年 | 400篇 |
2011年 | 456篇 |
2010年 | 473篇 |
2009年 | 491篇 |
2008年 | 499篇 |
2007年 | 561篇 |
2006年 | 446篇 |
2005年 | 440篇 |
2004年 | 344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232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204篇 |
1997年 | 164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45篇 |
1993年 | 148篇 |
1992年 | 145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23年 | 2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为一平面应力问题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计算。将本区地壳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E、泊松比v和地壳厚度T的不同,组成12种材料区。全区被分成288个三角形单元。考虑了五种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分别反映了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对我国及邻区施加应力的相对大小。将计算得到的最大剪应力值与强震分布进行对比,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对比,选择一种和实际符合得最好的边界条件作为可取的模式。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大约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作用力的两倍。 相似文献
13.
14.
在局地热平衡情况下,将物理量先用韦伯函数展开,然后去掉相应分量的滤波方 法,讨论了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型中不同形式扰动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在热带海气耦合 系统中,大气准定常 Rossby波和海洋 Rossby波对于耦合系统贡献较大,它们决定着耦合系统 与耦合扰动的性质,而大气准定常Kelvin波和海洋Kelvin波对于耦合系统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卫星云图的热带气旋云系为研究对象,基于Canny边缘检测、contour轮廓提取等方法,研究了通过图像的形状特征和范围大小对热带气旋云系进行自动识别,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热带气旋云系识别的自动化程度,实现热带气旋的自动跟踪,从而为热带气旋的预报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美国 NOAA 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西北太平洋(WNP)及南海(SCS)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讨论了同期大气环流配置和海温外强迫对TC生成和登陆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成TC频数明显偏少,生成源地显著偏西,而登陆TC频数与常年持平。导致7~10月TC频数明显偏少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弱垂直风切变带位置也较常年偏西且范围偏小,南亚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对流层低高层均为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些关键环流因子的特征和配置都不利于 TC 在WNP的东部生成。影响TC活动的外强迫场特征为:2010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El Ni?o事件于春末夏初消亡、La Ni?a事件于7月形成的转换;7~10月,WNP海表温度维持正距平,140°E以东为负距平且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上空850 hPa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季风槽偏西和TC在WNP的西北侧海域生成。WNP海表温度和暖池次表层海温的特征是2010年TC生成频数偏少、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外强迫信号。有利于7~10月热带气旋西行和登陆的500 hPa风场特征为:北太平洋为反气旋环流距平,其南侧为东风异常,该东风异常南缘可到25°N,并向西扩展至中国大陆地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5°N以南的低纬也为东风异常;在这样的风场分布型下,TC容易受偏东气流引导西行并登陆我国沿海地区。这是2010年生成TC偏少但登陆TC并不少的重要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和血方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及脾功能(脾长经、脾厚、脾静脉内径)。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7%(32/33),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8+、CD4+/CD8+及脾长径、脾厚、脾静脉内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长径、脾厚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合益气和血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脾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环流提出一些看法,南海经是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通,必然有海水交换,黑潮入侵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黑潮入侵的流量主要是由温度和工的差异引志的斜压造成的,因季风应力的正压作用调制而有季节变化;南海北部的黑潮南海分支和南海暖流构成反平行环流系统,分别是冬季的“热力驱动”和夏季的“淡水驱动”所造成,黑潮入侵进到南海。经过一些通道穿过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1996年第17号台风TOM演变成温带气旋的某些特征。结果指出:台风TOM演变为温带气旋没有新鲜冷空气侵入,而属于中,低纬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锋生现象;文章揭示了台风外围西北侧出现的远远超过风暴中心最大风速的特强偏北大风后对强风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这是由台风环流,梯度风和静止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