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0篇
  免费   1519篇
  国内免费   2932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9007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569篇
海洋学   99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40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449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560篇
  2006年   474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43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202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4):I0001-I0001
2014年7—9月江西省气温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日照时数偏少。江西省出现了多次大范围的强对流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局部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先后出现5轮高温天气过程,赣南高温日数创耪高;8月中旬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52.
<正>1暴雨过程据气象记录统计,江西省4—6月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平均每年9.5次,并有时出现连续性暴雨过程。2014年4—6月全省暴雨日数较历史同期偏多,10站以上暴雨日数达11 d,频繁的暴雨致使局部出现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5月出现了6次暴雨过程,分别是5月4日、8—11日、13—15日、17—18日、21—22日、24—25日,5月累计降雨量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年同期第7多。6月17—23日暴雨和  相似文献   
853.
利用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双台风效应"、冷空气活动和海陆下垫面对台风"达维"移动路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在登陆时第1次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是500 hPa副高东撤并由带状调整为块状分布,台风"苏拉"对"达维"吸附作用加强,且台风避开冷SST区趋向暖SST区行进;(2)鲁中山区的地形对台风第2次转向起到重要的阻挡作用,副高588线西伸明显,而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增加了台风的东移分量,西风环流上短波槽的发展南下使台风向西移动的分量减弱消失,双台风强度的减弱和距离的增加使台风的吸附作用迅速减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台风第2次转向。  相似文献   
854.
2013年6月3日和7月2日,长春地区先后发生了冰雹及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为相似,暴雨天气有两条水汽通道建立,湿层较厚,存在明显的暖平流;冰雹天气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切入,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冰雹天气回波强度要远远大于暴雨回波;暴雨过程速度场存在一条辐合线,该辐合线东移转向且零速度线成S型;冰雹的回波顶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高度高,并且强回波区所达到的高度也比暴雨高得多。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产品VIL在这两次天气的对比分析中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5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庐山夏季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台风是庐山后汛期暴雨或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台风暴雨分为A型和B型两种降水类型;涡度、散度、螺旋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与台风暴雨关系密切,物理量特征阈值对确定台风暴雨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24°N~30°N、116°E~120°E为物理量特征区域,各物理量在特征区域中超过阈值时,庐山极有可能有暴雨发生。  相似文献   
856.
2011年7月29日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阻高崩溃,西风槽东移、副高进退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特征;(2)850 hPa低涡切变和700 hPa暖式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暴雨发生的中α尺度触发系统;(3)〉30 dBZ的雷达回波呈南北向位于地面冷锋与700 hPa切变线之间,雷达回波随地面冷锋和700 hPa切变线的东移而东移;(4)低空低涡切变受500 hPa强盛西南气流的引导向东北移动,暴雨落区始终与低涡切变相伴随;(5)暴雨过程山西境内共有9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山西西南部的暴雨主要由5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相继移入并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所致;山西东南部的大暴雨则是3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的结果,中γ尺度气旋是导致局地大暴雨发生的直接影响系统;(6)暴雨发生在气柱水汽总量空间分布图中水汽锋的南部和东部及靠近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一侧,水汽锋的形成比降水开始提前17 h,比暴雨发生提前24 h以上,对暴雨的短期、短时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57.
前言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4,38(4):615-615
正陶诗言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我们怀念他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攀登,怀念他为中国气象事业做出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贡献,更怀念他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陶诗言先生是我国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科学大师。他一生为中国的天气学理论、天气分析以及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寒潮、东亚梅雨、东亚季风、卫星气  相似文献   
858.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动力条件等几个方面,对2011年7月21日和7月31日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本地前期高温少雨的气候背景为暴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高空槽和副后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原因,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水汽的集中与辐合、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59.
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发生条件和机制研究中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4,38(4):616-626
作者在1998年庆贺陶诗言先生八十华诞的文集中曾专题阐述和评价了陶先生对中国暴雨研究的贡献。 至今十五年过去了,陶诗言先生虽已于2012年仙逝,但其深邃的科学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在中国暴雨研究中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但深刻影响过去和现代两代人的暴雨研究和业务发展,而且也将继续影响将来的中国暴雨研究。本文是对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的研究中所作的贡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介绍和评价。主要集中在暴雨发生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机理方面。全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季节突变对中国梅雨爆发的影响;(2)暴雨发生的多尺度相互作用;(3)暖湿季风输送带对北方大暴雨的影响;(4)高空急流对暴雨的作用;(5)暴雨和强对流发生的物理条件;(6)地形对暴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0.
梅汛期区域性暴雨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以及南京、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江苏出梅之前的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该类暴雨的临近预警线索,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雨带呈准纬向分布,属于典型的梅汛期静止锋降水。过程中主要有两次降水集中时段,两个阶段的降水性质存在差异,但都具备较高的降水效率。(2)中高纬大范围稳定的阻塞形势,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而在此过程中,两段降水集中期的形成与地面触发系统的出现和维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3)此次过程中两段降水集中期内的物理量特征以及TBB的演变情况和其对应的降水特征存在异同。(4)雷达特征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实际业务工作中可以通过判断回波的质心高度和边界层风速有无跃增来估计降水效率的潜势。当推断较高的降水效率潜势将持续较长时间时,应及时发布暴雨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