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8篇
  免费   1690篇
  国内免费   3183篇
测绘学   817篇
大气科学   5011篇
地球物理   729篇
地质学   2241篇
海洋学   2070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559篇
自然地理   742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335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599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544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72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90篇
  1990年   155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1年   6篇
  1955年   4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中,储层温度是影响CO2矿物储存量的因素之一。文章选取美国Gulf Coast地区的资料,并设置6种温度敏感性分析方案,使用TOUGHREACT/ECO2N软件模拟并分析了温度变化对CO2矿物捕集的影响,得出三个结论:长石类矿物、高岭石、绿泥石是主要的溶解矿物,方解石并非主要的溶解矿物;主要固碳矿物为铁白云石和片钠铝石,两者与绿泥石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并且沉淀量与温度变化正相关;CO2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幅度和矿物捕获总量均与温度呈正相关。通过分析储层温度对矿物捕获CO2的影响,为选取CO2储层提供温度上的考量。  相似文献   
972.
地表水和地下水在质和量上的交互规律已经成为水文学及水文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温度差异,加之温度测量相对简单易行,因此温度信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机制的研究中。不同的温度测量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点式测温和分布式测温技术相对简易可靠,适用于小尺度的温度测量,而航空和航天遥感测温技术适用于大尺度的温度测量,测量成本也相对较高。温度信息既可以定性刻画地表水和地下水交互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也可定量分析地表水-地下水的交互强度,还可以结合水位、流量等传统水文观测数据,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校正提供独立于模型的校正信息。温度测量技术的改进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理论的发展是未来研究的难点、重点。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研究的深入和耦合模型仿真能力的提高,温度信息将成为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研究中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73.
针对大陆科学钻探接卸钻杆进行上卸扣操作复杂繁琐、夹持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应于科学钻探全液压顶驱钻机的新型背钳装置。该装置具有夹持力大、对钻杆损伤小、工作性能稳定、双向浮动等特点,解决了钻进过程中频繁倒杆问题,快速完成上卸扣操作作业,极大地缩短了辅助作业时间。并利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夹紧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74.
《探矿工程》2014,(6):84-84
本刊讯 近日,由山东省地质探矿机械厂钻探公司使用XDL-3000型深孔全液压岩心钻机施工的84ZK1钻孔顺利终孔,终孔直径75 mm,孔深2391.7 m。这是目前国产非顶驱、非塔机一体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小口径岩心钻探全国最深的使用纪录。  相似文献   
975.
通过在博茨瓦纳中部区Tonota-Foley一带的找矿勘查,探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博茨瓦纳热带干旱草原景观区的应用效果。利用该方法,在Tonota-Foley一带圈定出化探综合异常17处,通过对典型异常的查证工作,运用槽探工程,查明了异常源为方解石蛇纹岩体,说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适用于博茨瓦纳中部地区的景观条件,圈定的异常准确、有效,该方法可在博茨瓦纳同类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76.
Field surveys indicate lateral variation in peat humification levels (von Post) in dominantly occurring fibric,fibric to hemic,sapric and hemie to sapric peats across a gradient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s.Cement-peat stabilisation can be enhanced by adding mineral soil fillers (silt,clays and fine sands) obtained from Quaternary floodplain deposits and residual soil (weathered schist).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of the stabilised cement-mineral soil fifler-peat mix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d addition of selected mineral soil filler.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stabilised peat strength (UCS) in the top 0 to 0.5 m layer was found from the margin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The variations in the UCS of stabilised tropical lowland peats along a gradient from the periphery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peat dome are most likely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mineral soil or ash content of the peat and horizontal zonation or 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plant assemblages (due to successiv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the peat swamp forest from the periphery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tropical lowland peat dome).  相似文献   
977.
虽然地球海底地热通量在全球热能收支平衡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在目前的海洋气候模式开发中也并没有将其包含在内,但是由于海底地热通量可以持续改变海洋的浮力而影响海水层结,进而影响海洋温度分布以及环流等海洋水文要素,并且可以进一步影响海水的化学性质、碳氮的分布循环以及生物分布等,因此其对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长期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仍不能完全排除。在通用地球系统耦合模式(CESM)的基础上,通过在全球大洋中脊区域持续加入1 W/m2的地热通量的方式运行了长达5 000年的数值模拟实验,模式结果显示:海底地热通量对深层海洋的物理性质和全球海洋环流的长期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受地热通量的局地加热效应影响,大洋深层3 000~3 500 m总体升温约0.4℃;在南大洋和北大西洋的深层水形成区域,海洋深层的增温信号可以影响到表层海洋。北大西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形成增强,并且模拟的北大西洋深层水的深度加深,更符合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978.
地表温度(LST)变化对陆面过程的能量收支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MOD11C3数据,使用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2001—2020年LST变化及其时空分异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中国38个生态地理分区下LST变化的主导因子,进而探寻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 中国2001—2020年LST气候平均值为9.6 ℃,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干旱区高、东北及青藏高原低,平原高、山区低的基本格局;LST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6;第一阶梯负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 -0.76,LST递减率为0.57 ℃/100 m;② 中国2001—2020年LST倾向率为0.21 ℃/10 a,升温区占国土面积的78%,整体呈现“多核式升温,轴线式降温”的空间特征;③ 中国LST及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冬、夏两季均温空间分布较其他季节的差异较大且波动更为明显;季节性升/降温区的质心轨迹呈环状,且运动呈现出对应的季节性反向轨迹,降温区质心移动幅度更大,说明降温区的区域差异性和季节变异性较大;④ 中国LST变化由自然影响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其中自然因素贡献更大,日照时数和海拔是关键因子;两大主导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其以东区域多以人类活动强度为主导并与地形因子共同作用,而以西区域则多以自然因素为主,通过与气候、地形、植被等因子的相互耦合从而增强/削弱LST变化幅度。本文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79.
正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详细查看了全球地表变暖在过去100年里的动态,发现全球变暖在世界各地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升温,而有些却在降温。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4日《自然·气候变化》上。研究表明,全球温度的确逐渐回暖。但历史记录显示,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在各地发生。而新的信息,甚至令研究人员都感到惊讶。该大学气象助理教授吴兆华(音译)说:"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980.
该文对2013年昌吉州区域3种主客观温度预报产品进行质量检验,预报时效24 h、48 h、72 h;对温度预报误差≤2℃的百分率(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统计检验。对预报员和模式预报产品的质量、技巧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报员的24 h预报质量略优于模式的预报质量。48~72 h最高温度预报质量,EC细网格预报最好。分析主客观预报质量的月变化和站点变化,为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权重提供依据。提出了选取最优订正值订正客观预报系统偏差的方法(预估若干订正值,分别计算每个订正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准确率,选取其中平均绝对误差最小且准确率最高的订正值),并通过制作相应软件投入业务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