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27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用谱方法求解球面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讨论了不同形状初始涡旋和热力强迫能量频散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不同结构的环境风场下,差异是没的。环境风场为零或西风时,不不形状的初始涡旋或热力强迫能量频散方向,1速度,强度的差异均较大,但在半球模式中经向频散均很小,能量以向东传播为主。有东风风场存在时,只表现为频散强度的差异,且向极传播的波形波长较长,向南传播的波列波长较短。2.以上线性结果中用波射线跟踪  相似文献   
992.
利用IAP2-LAGCM模式,做了热带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中上层两种强迫热源,对北半球夏季大气低频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热源可激发出明显不同的遥相关型,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系统也不同。  相似文献   
993.
The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and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ver the Mu Us desert of northern China, acquired through a CE318 sunphotometer of the ground-based Aerosol Robotic Network (AERONET), are analyz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ar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pressure, temperature, water vapor press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on the aerosol optical properties is also studied. Then, the sourc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under two different cases, a dust event and a pollution event,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found in Yulin was mostly attribu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dust events in spring from the Mu Us desert and deserts of West China and Mongolia, as well as the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particles from the middle part of China in the other season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radiative forcing and the radiative forcing efficiency at the surface and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re analyzed and regressed using the linear and Gaussian regress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994.
黄青兰  刘伯奇  李菲 《大气科学》2017,41(5):1010-1026
本文基于多套卫星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冬至夏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气热源的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部以对流凝结潜热为主的夏季型大气热源首先于4月初在我国南方地区建立,该过程与江南雨季的形成发展联系紧密。2~3月,江南地区的大气热源以感热加热为主,这时降水以大尺度层云降水为主;而在4月初之后,江南地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相应地对流凝结潜热成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动力和热力诊断分析说明,青藏高原南部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是导致4月初江南地区降水性质和大气热源首先发生季节转换的重要原因。2~3月,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随之加强,此时对流层中部的纬向西风令江南地区的对流层中部暖平流加强,引起上升运动并加强局地大尺度层云降水,令土壤湿度加大,为随后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之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在4~5月期间继续加强,这时高原南坡的"感热气泵"令其四周的低空水汽向北辐合,从而加强了江南地区的低空南风,使大量水汽自南海-西太平洋向北输送,令江南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快速发展,地面感热迅速减小,对流凝结潜热进而成为江南地区大气热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95.
陆面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中纬度气旋年代际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莞昕  陈海山 《气象科学》2017,37(4):458-465
基于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期间东亚中纬度地区气旋生成频率和陆面热力异常的年代际变化及两者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东亚中纬度地区存在气旋活动频繁的气旋源地,该地区的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90年之前气旋生成频率偏多,1990s至今偏少,而且东亚中纬度地区陆面热力异常的变化有明显的年代际增暖信号;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东亚夏季中纬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与陆面异常异常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东亚中纬度地区陆面年代际增暖,是引起温度气旋活动年代际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陆面增暖的非均匀性,在50°N以北存在一个影响中纬度气旋生成频率的关键区,关键区陆面的年代际异常增暖,导致气旋源地温度经向梯度减弱,大气斜压性随之减弱,从而使得气旋生成频率年代际减少。  相似文献   
996.
汤炀  刘干斌  郑明飞  史世雍 《岩土力学》2022,43(Z2):282-290
长期非稳态的桩土热交换使得桩周土温度不断上升,产生热堆积效应,影响桩土换热效率,甚至也可使能源桩系统失效。为此,利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了相变混凝土能源桩,并在饱和粉土中开展了相变桩和普通桩热力响应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相变桩的桩周温度分布、桩身应力−应变、桩顶位移和桩身换热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变桩土热交换方向以径向交换为主,影响区域在2D范围以内,土体温度变化表现出滞后效应;相变桩的桩土温度变化幅度小于普通桩,具有缓解桩周土体热堆积效应的作用;在温度循环过程中,相变桩体累积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经过多次温度循环后,相变桩比普通桩的塑性累积位移更小;在夏季工况相变桩换热功率比普通桩增长约20%,冬季工况两者换热功率基本一致,随着运行时间增加,两者换热效率趋同。  相似文献   
997.
赵天保  从靖 《大气科学》2018,42(2):311-322
本文基于气候系统模式CESM4.0长期积分试验,分析评估了工业革命前(1850年)及当前(2000年)两种辐射强迫作用(分别为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仍能再现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两种辐射强迫下的降水长期变化均无明显趋势,但二者的差异却呈现出70~100年的准周期振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当前辐射强迫作用对降水的多年际变率幅度有一定影响,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多,而由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主要对降水多年代际周期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辐射强迫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年多年代际变率的主要模态基本一致,但人类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会影响降水多年代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异常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而改变降水多年代际变率的幅度。  相似文献   
998.
CO2驱油技术在50年代出现并发展至今,作为油田内部主要采收方式,CO2驱油技术逐渐替代了原有的热力采油方式。CO2驱油技术由于发展较早、技术完善、气源成本低,使油田内部对CO2驱油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对CO2驱油技术的使用时间较晚,自90年代后才引进了CO2驱油技术,并进行实验。《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通过论述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原理、方法与应用、技术和矿场应用原则,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一、引言在电厂勘测和沉降观测中,通常采用高等级水准测量,它具有精度高、数据可靠、观测方法简便、直观的特点,但工作量较大。在满足电力设计要求的精度前提下,笔者所在单位使用Leica DNA03(0.3 mm/km)电子水准仪进行了观测,并在嘉峪关热电联产工程沉降观测、酒钢热力站建设工程中取  相似文献   
1000.
冯立成  巢纪平 《中国科学D辑》2007,37(10):1417-1424
采用一个f-平面准地转但未作线性化假定的惯性模型, 考虑了西侧固壁附近摩擦层的作用, 在热量守恒条件下, 研究了理想化的长方体海盆区域内的扰动温度、边界急流及上升(下沉)流. 设研究区域上表面有净的热量输入, 相应的西侧边界有等量的热量耗散, 其余边界与外界无热量交换, 从而整个海域海水热量守恒. 结果表明, 在西侧边界扰动温度密集出现温度锋; 扰动压力及流场存在上下层翻转现象, 下层西侧为向北的沿岸急流, 扰动压力极大值中心位于西部, 上层东侧为向南的急流, 扰动压力极大值中心位于东部. 西侧较窄的范围内出现较强的垂向流, 中部区域也有较大的垂向运动. 文中还研究了不同形式的上表面热力强迫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式的上边界热力强迫, 均可在海盆西侧出现扰动温度密集, 边界急流, 亦有上下层流场的翻转现象, 但垂向流的分布则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