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68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538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137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蒸发波导模型常用来计算海上蒸发波导高度。为了认识当前不同蒸发波导模型之间的差异和方法,本文选取了目前使用广泛的4种蒸发波导模型(即P-J模型、Babin模型、NPS模型和伪折射率模型)进行对比和分析。本文首先探讨了在理想情况下它们对气象要素的敏感性,随后并利用我国南海近海大气层观测试验数据对比了这4种模型的蒸发波导高度计算结果。分析表明:相对湿度、风速和气—海温差的变化对4种模型的计算都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不稳定层结状况下,4种模型计算得到的蒸发波导高度都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降低、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高。Babin模型和NPS模型计算的波导高度较为一致,伪折射率模型与前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而P-J模型与其他3种模型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基于南海气象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蒸发波导模型在该海域蒸发波导的模拟结果略有不同,但4种模型计算得到的波导高度日变化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波导高度极低值常出现在早晨,而极高值常出现在傍晚。  相似文献   
62.
一次“晴天霹雳”致死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7年广州从化地区一次"晴朗"天气下的闪电致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次事件是闪电首先击中一棵大树,然后击中附近人员头顶致死。根据目击者描述的时间和位置,利用闪电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的定位数据和广东电力等系统的雷电定位数据,结合广州番禺雷达观测资料,确定此事件是由一次含有7次回击的地闪过程的首次回击造成,其电流峰值强度为-30.9 kA。闪电起始于13.0 km高度的云内,经约600 ms云内发展过程后闪电通道从云体延伸出来,云砧区边缘(0 dBz)到回击点水平距离约300 m,降水区边缘(18 dBz)到回击点水平距离约1.8 km。使用雷击现场等效电路模型,计算旁络闪击空气击穿场强可击穿空气与人头部连接为通路,根据电路分流原理,如果雷电流击中13 m高的大树后流经到"跳点"(树干上方1/4)处后,则有13.2 kA雷电流直接闪击到受害者身上,同时还承受了78.3 kV跨步电压伤害,而距离雷击点10 m远的目击者仅承受1.3 kV跨步电压。   相似文献   
63.
潜流驻留时间是反映潜流交换、溶质迁移转化、生物组成、生态过程的重要特征变量。应用双循环可控式河岸带模型,以NaCl为示踪剂,深入研究了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的复合效应;应用量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了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程度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河岸带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②潜流驻留时间分布与河岸蜿蜒形态呈类镜像效应;潜流驻留时间在河岸带蜿蜒波不同位置差异明显,迎水面平均驻留时间约为背水面的1/2。③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是影响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因子,总作用程度达91.07%。潜流驻留时间对蜿蜒性最敏感,对植被密度敏感性较弱,对复合因子的敏感性介于两者之间;迎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共同促进效应,背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抑制和促进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64.
砂岩水敏性使渗透率降低的程度依赖于岩石的组成。通过改变盐水的流速、盐水的盐度及盐水和淡水反向交替注入等流动实验,说明引起渗透率降低的机理是孔隙中粘土膨胀和微粒运移的堵塞。当流速高于临界流速或盐度低于临界值时,微粒运移和粘土膨胀均将产生。用有机的季胺盐(粘土稳定剂)对岩心进行预处理,可以防止或减少粘土膨胀造成渗透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65.
大气窗区卫星红外遥感的辐射资料可应用于地表温度的确定,但必须考虑大气影响。为此,本文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和中纬度及青藏高原模式大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气和地表状态(大气温、湿廓线、地表温度与高度)的改变对大气顶红外窗区射出辐射的影响以及射出辐射对发射方向(天顶角)依赖关系。主要结论见正文小结。  相似文献   
66.
参数敏感性分析与试验方案优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章光  朱维申 《岩土力学》1993,14(1):51-58
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定义了无量纲形式的敏感度函数和敏感度因子,使得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具有可比性。作为算例,对拉西瓦地下工程的稳定性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向地应力σ_x和岩体弹性模量E是影响地下主厂房高边墙水平向变形的敏感因素。分析还表明,敏感因素与基准参数集有关,基准参数集不同,结论将有差异。本文还提出了试验方案优化的概念,并指出参数敏感性分析是试验方案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67.
Chac.  AG 刘予伟 《地下水》1994,16(1):27-30
本文用离散影响函数核(discrete kernel)方法分析了在承压含水层非稳定流的井径经验井损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井的容量可以减小井损量,且井容量对抽水初期是有影响的;增大井径可以克服井的无效性;大井径经验井损的比降深与抽水量呈非线性关系;在大井径中的无量纲时间降深曲线(其井损分量遵循Jacob方程)不是唯一的,它与抽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68.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依据102种自然致灾因子分布图,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了全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多度、相对强度、被灾指数图,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区域分异,为进行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别讨论了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和地貌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制定了孕灾环境区划,全区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山丘陵孕灾区以及10个易灾亚区.分析了灾害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域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最后根据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外部强迫因子对灾害发生的影响,讨论了一般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