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52篇 |
免费 | 2865篇 |
国内免费 | 14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06篇 |
大气科学 | 122篇 |
地球物理 | 906篇 |
地质学 | 7358篇 |
海洋学 | 791篇 |
天文学 | 346篇 |
综合类 | 641篇 |
自然地理 | 9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29篇 |
2023年 | 468篇 |
2022年 | 581篇 |
2021年 | 531篇 |
2020年 | 503篇 |
2019年 | 441篇 |
2018年 | 361篇 |
2017年 | 392篇 |
2016年 | 392篇 |
2015年 | 400篇 |
2014年 | 538篇 |
2013年 | 473篇 |
2012年 | 488篇 |
2011年 | 493篇 |
2010年 | 422篇 |
2009年 | 406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328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285篇 |
1998年 | 290篇 |
1997年 | 297篇 |
1996年 | 266篇 |
1995年 | 254篇 |
1994年 | 219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202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柴达木盆地自然伽玛曲线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对太阳辐射响应关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自然伽玛(GR)曲线,建立了2 85MaBP以来的轨道调谐时标.对GR曲线、深海记录和黄土记录与太阳辐射曲线时频域的多维谱分析及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达参1井GR曲线相对于太阳辐射的滞后时间短于深海及黄土记录3~4ka,GR曲线记录的岁差周期成分更为显著,且与太阳辐射在岁差周期上显示了更强的相关性.表明盆地古气候演化受到太阳辐射岁差周期强烈影响,具有低纬陆地记录的特征,而与深海记录和黄土记录受轨道倾斜周期和全球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有别. 相似文献
92.
采用高斯修正法,研究了核素~(56)Fe、~(56)Co、~(56)Ni和~(56)Mn电子俘获过程中微子能量损失.结果表明:对核素的Gamow-Teller(G-T)共振跃迁能级分布的高斯修正使中微子能量损失率增加.在低能跃迁电子俘获过程为主导地位的反应中,高斯修正对中微子能量损失的影响很小,而对高能G-T共振跃迁为主要的电子俘获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的影响将大大增加.如核素~(56)Fe在密度ρ_7=100(ρ_7以10~7 mol·cm~(-3)为单位),高斯函数半宽度△=14.3,18.3,22.3 Mev时,修正差异大约达2个数量级,核素~(56)Ni在△=6.3,18.3Mev差异分别达60%和40%. 相似文献
93.
94.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的特点,并将方正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的断陷期、始新世末的挤压隆起期、渐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5.
贵州寒武系底部碳同位素负异常的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贵州境内早寒武世早期几乎都是黑色页岩沉积。最近在贵州福泉英坪寒武系底部却发现了一套泥岩夹薄层灰岩,它为研究早寒武世早期海洋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条件。贵州福泉英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特征可与全球同期碳同位素进行对比,它对应于中国云南会泽小歪头山段底部、蒙古Tsagaan Oloom组顶部、西伯利亚Salarrny Gol组顶部、美国西南、伊朗、安曼、波兰、纽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地新元古代—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强烈碳同位素负异常,它可作为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重要依据。该剖面上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之下有8m厚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在黑色页岩中发现有大量高肌虫和虫管化石,说明缺氧的黑色页岩沉积期间海洋中有大量的生物生活,但到了灰绿色泥岩和灰岩互层的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层段,则几乎没有生物化石。可以说缺氧事件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绝灭事件似乎没有很大的影响,而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事件与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大绝灭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6.
弧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以东亚陆缘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弧后盆地大地构造体制的讨论,作者认为基属活化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作者提出结论认为,由于东亚岛弧系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及海沟外侧冷却大洋岩石圈块体的下沉拖曳牵引等作用,使软流圈在岛弧系下方发生分异,这种分异作用带动东亚陆缘向东扩张,从而产生弧后的张开。 相似文献
97.
98.
99.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被时代连续的日喀则群沉积覆盖及其形成时代(120-110Ma)与冈底斯弧开始发育的时代(115-100Ma)十分相近的事实使人们有理由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否代表着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间的特提斯-喜玛拉雅洋残迹的疑问。根据近期的研究,笔者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不是形成于三叠纪的特提斯-喜玛拉雅洋的残迹,而是特提斯-喜玛拉雅洋向拉萨地块俯冲的初期(阿普第-阿尔必期),由俯冲作用在冈底斯弧前地区引发的海底扩张作用形成的一种俯冲带上叠型蛇绿岩(supra-subduction zone ophiolites).至森诺曼期,弧前海底扩张作用停止,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开始向南仰冲,在其南侧形成增生杂岩楔。仰起的蛇绿岩开始向日喀则弧前盆地提供蛇绿质碎屑,如冲堆组。森诺曼期-土仑期,盆地接受了一套深水复理石沉积,沉积物源部分来自南部边缘脊的蛇绿质碎屑,而大部分则来自北侧的弧火山岩和岩浆岩碎屑。森诺期-路坦丁期,盆地逐渐变浅,接受了浅海-滨海沉积,物源均来自北部的岩浆弧。至始新世末期,发育在盆地南侧的增生杂岩楔与印度板块发生碰撞,日喀则弧前盆地闭合。 相似文献
100.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早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克孜库都克地区七角井组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流纹岩在时空上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31.0±3.0Ma,属于早石炭世晚期;Si O2含量为47.68%~48.82%,Ti O2含量(1.83%~2.17%)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高Al(Al2O3含量为15.56%~16.09%),富钠贫钾(Na2O/K2O=5.44~7.76),低Mg(Mg O含量为5.97%~7.17%,Mg#为43~47),表明其原始岩浆发生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轻微负Eu异常(δEu=0.89~0.93),相对富集Rb、Ba、P,亏损Th、Nb、Ta、Sr、Ti等不相容元素。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玄武岩可能是亏损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向石榴石相地幔橄榄岩过渡的产物,且在其上升过程中受到较弱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其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噶尔-吐哈陆块斜向俯冲,产生的侧向撕裂力拉张陆块有关。克孜库都克地区早石炭世玄武岩构造属性的确立进一步证实了博格达造山带在石炭纪时期处于大陆裂谷演化过程的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地质与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