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417篇
测绘学   864篇
大气科学   895篇
地球物理   482篇
地质学   475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奚旭 《测绘学报》2023,(5):866-866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复制、扩散及编辑变得越来越容易,矢量地图的非法传播、倒卖与恶意篡改等行为也越发频繁,给数据生产方或合法拥有方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除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地理信息市场,还需要依赖技术手段作为法律执行的有力支撑,数字水印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步引用到矢量地图中。  相似文献   
972.
九寨沟大气氮、磷和硫沉降的通量及水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九寨沟大气氮、磷和硫沉降的现状及对水体景观的潜在影响,于2010—2011年在长海监测了干湿沉降,于2011—2012年度在日则和沟口监测了全沉降。长海和沟口位于旅游线上,而日则为背景点。结果显示,长海SO2-4的年通量为8.67 kg S/hm2,总无机氮(TIN)的年通量为3.04 kg N/hm2,都主要来自人为源。在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总磷(TP)和总溶解性磷(TDP)的全沉降方面,沟口和日则具有类似的特征,反映这两点的TN、TDN、TP和TDP全沉降主要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受当地旅游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结合相关文献,发现氮沉降可能已超过九寨沟水体养分氮沉降临界值,湿沉降的TIN含量都超过我国自然保护区地表水环境TN的标准;过量硫沉降偶尔导致酸雨,威胁景观钙华的健康。为制定九寨沟的相关保护措施,今后有必要深入量化氮和硫沉降的来源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73.
利用静水密闭式呼吸仪,测定了不同温度(10、12、……、30℃)条件下褐菖鼬(Sebastiscus marmor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10~30℃,幼鱼耗氧率、排氨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30mg/(g·h)和2.64~10.01ug/(g·h),温度26、16℃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上升至峰值,分别为最小值10℃组的15.00、3.79倍;温度(F)对幼鱼耗氧率R0[mg/(g·h)]和排氨率RN[ug/(g·h)]的影响可分别用多项式表示:R0=-2.00×10^-5 T4+1.50×10^-3 T3-3.69×10^-2 T2+0.3978T-1.5376,R2=0.988和RN=3.00×10^-5 T6 -4.00×10^-3 T5+0.1996 T4-5.1111T3+70.817T2-501.10T+1415.80,R2=0.964;幼鱼的氨熵变化范围为0.02~0.19,其蛋白质供能比变化范围为5.64%~56.65%,平均蛋白质供能比为22.56%;各温度跨度代谢率Q10值均值为4.02,18~28℃代谢率Q10值为2.81±0.09与鱼类平均Q10值较接近;各温度跨度组排泄率Q10均值为0.93,对比同一温度跨度组代谢率和排泄率Q10值,代谢率Q10值均大于排泄率Q10值两倍以上,最大组间相差达7倍.因此,幼鱼能量消耗的供能物质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为辅.此外,温度变化对幼鱼代谢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对排泄的影响,且其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  相似文献   
974.
Q1井在弃井作业过程中遇到复杂情况,对套管的切割回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φ244.5 mm套管外水泥环返至井口,使得套管在割断后无法提出,经过多次上移套管切割深度后,采用特殊的作业手段将套管提拉出井眼;后续在回收φ762 mm套管和φ508 mm*φ339.7 mm变径套管时,由于φ244.5 mm套管割深过浅,使得φ508 mm*φ339.7 mm变径套管的可切割长度极短,通过设计非常规的切割钻具组合、非常规的打捞方法才得以完成回收.详细介绍了打捞钻具组合设计、打捞方法,对水下井口的非常规弃井回收作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5.
青南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ECP的1°×1°的再分析同化全球资料,对玉树地区发生的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的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强降水发生的时段内,中、低空垂直螺旋度有明显的增大过程,并出现正值中心,而高空垂直螺旋度则出现明显的减小且出现较强的负值中心。高、低空的负、正值闭合极值中心出现时间和强降水发生时间段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尤其高层负值中心;中、低层均有较强的辐合区,辐合中心强度大于30×10-5·s-1,且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该辐合区扩展到350 hPa以上,高层有较强的辐散区,其中心一般在250 hPa以上;青南地区出现较强的水汽辐合同时在其偏南地区出现较强的水汽辐散中心,对形成强降水过程非常有利;湿位涡的负值出现可能对临近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湿位涡的正负值过渡区域可能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97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从低层环境场、雷达回波特征、湿位涡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路径相似的"启德"(1213号)和"纳沙"(1117号)台风造成广西降水条件的差异。结果表明:"启德"东侧的东南风急流强,水汽强辐合中心偏于台风中心附近,降水强度大,而"纳沙"水汽辐合主要位于东北气流与东南气流的汇合区,降水范围大;两者在越南北部登陆后其后部均存在窄长带状的中尺度强回波特征,但"纳沙"的螺旋回波雨带伸展范围更宽、持续时间更长;"纳沙"因有冷空气侵入,近地面层气流出现多个分支,更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涡旋和气流汇合带,是其比"启德"产生较大范围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两者的降水分布与低层湿位涡负值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湿正压项(VMPV1)负值区和斜压项(VMPV2)正值区相叠加的区域,而"启德"的VMPV1负值比"纳沙"小,其对应的降水强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977.
针对现有的矢量地图修改检测方法计算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设计利用Bayes判别分析进行地图修改检测的方法。首先对同一幅修改前后的矢量地图分别进行栅格化,并进行配准;然后利用Bayes判别分析方法对配准后的栅格图像进行变化检测,获得矢量地图的修改区域;最后将修改区域与审校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错修改和漏修改问题。实际矢量地图数据的修改检测实验结果验证了利用Bayes判别分析方法实现地图修改检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8.
针对行人航位推算算法中误差积累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地图匹配方法,辅助惯性测量装置进行自主定位。根据室内几何布局特征划分矢量域,修正方向传感器数据来确定航向角,同时通过投影匹配模型判定界点的最优坐标,最终进行最佳室内位置估计。经实验证明:在保持惯性传感器短时间内自主性强、定位精度高等优点的同时,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抑制误差积累,提高定位算法的精度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79.
对矢量曲线的弯曲识别进行研究,从数学的角度解析了几种弯曲识别方法的原理,在Visual Studio 2008和ArcEngine 9.3基础上编程实现各算法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各种识别算法的优缺点。在制图综合中,可根据不同需要及各算法的利弊择优选取不同的识别方法对矢量曲线进行弯曲识别后再化简,既有利于线要素整体形状的自然保持,也可使化简综合的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80.
空间数据的现势性是衡量其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空间数据进行变化检测从而对其更新就非常必要。本文系统总结了地理信息数据变化检测的方法,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空间数据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