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8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614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890篇
地球物理   469篇
地质学   764篇
海洋学   431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非均匀饱和广义湿位涡在暴雨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实际大气非均匀饱和特性, 通过引入广义位温及广义湿位涡方程, 对华北暴雨和江淮梅雨锋暴雨的发生及落区进行了广义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表明暴雨形成时大气低层有广义湿位涡的异常出现。对广义湿位涡倾向的计算表明:它对暴雨的发生有一定指示作用, 因而可利用广义湿位涡的异常来识别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232.
一次江淮暴雨的数值模拟及暴雨落区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M5模式对2003年7月一次江淮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M5对本次暴雨落区的模拟较为成功。应用模拟结果对假相当位温、水汽通量散度、z-螺旋度及湿位涡等几个综合性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本次暴雨发生在高能舌的前部、能量锋区南缘和低空急流左前方三者叠加的区域;水汽通量散度比较好地反映本次暴雨的强度和落区;z-螺旋度不仅能反映降水系统,对降水系统的移动也有预报指示意义;本次暴雨过程中湿斜压性和涡度垂直分量与热力不稳定对湿位涡有同等大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33.
对2005年9月18—19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850hPa暖切变线北上引发的,暴雨主要产生在暖切变线强盛时期和转为冷槽时的变性阶段。西风带小高压在鲁北地区的滞留对稳定和延长暖切变线对暴雨区的影响时间起了关键作用。高空急流与低空较强西南气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区的对流运动提供了大尺度环境场。0516号台风和副高西北侧的两支偏南气流结合,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500hPa短波槽和850hPa湿静力能量锋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系统。  相似文献   
234.
乌鲁木齐市降水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2003年乌鲁木齐市SO2、NO2、PM10的日平均浓度和日降水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降水对3种大气污染物的湿清除能力。分析表明大雨对SO2和PM10的湿清除能力大于小雨,而小雨大于中雨。中雪对SO2和PM10的湿清除能力大于大雪,而大雪大于小雪。小量以上降水(降雨和降雪)对NO2的湿清除能力基本相当。微雨对3种大气污染物具有湿清除能力,而微雪使3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235.
一次辽宁秋季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欣  蔡芗宁  黄阁 《气象》2007,33(9):83-93
使用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21—22日深秋暴雨在天气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形势下,高位涡从对流层高层向低层伸展并形成湿位涡柱,引起气旋性环流与低涡环流叠加。对流层低层的湿斜压性增强,引起低层的锋区加强及垂直涡度发展,高空入侵干冷空气锲入底层,低层暖湿空气强迫抬升,使地面发展为气旋;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上升气流,同时较强的补偿下沉运动激发上升运动加强,使次级环流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向辽宁输送暖湿空气及能量,对流层中低层形成湿柱并积聚高不稳定能量;中尺度气旋、高低空急流、湿位涡柱、次级环流上升支、地面高水汽含量湿区、高假相当位温出现的时间、强度、位置和结构决定了暴雨的时间和落区。  相似文献   
236.
切变线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君  汤剑平  邰庆国  石莹  裴洪芹 《气象》2007,33(10):45-51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V3.6,对2005年9月19—21日发生在山东中南部的区域性切变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输出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se面陡立易导致湿斜压涡度的发展,形成θse陡峭密集区,密集区内容易发生暴雨。通过湿位涡的分析,揭示了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演变特征和空间结构,表明切变线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联系。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的ζMPV1负值区和ζMPV2正值区等值线密集区附近,降水中心位于ζMPV1负值中心前部对流不稳定区中。  相似文献   
237.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Q矢量(QM)、原非地转湿Q矢量(Q*)、非地转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500 hPa高度上的Q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位置对同时刻的降水强度及雨区位置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Qq矢量的垂直分布揭示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相似文献   
238.
"龙王"(LONGWANG)台风过程湿位涡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模式对0519号台风“龙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计算了台风过程湿位涡(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的演变,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过程大暴雨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倾斜涡度发展是“龙王”台风在福建沿海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机制之一,湿位涡能够对暴雨落区的预报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暴雨产生在θse线陡立的对流层中低层MPV1等值线密集带中零线附近,对流层中高层的MPV2负值区可以作为暖湿气流或涡旋活动的示踪;另外,对流层中高层中高纬度冷空气扩散南下与台风的东南暖湿空气在福建沿海交汇,加剧了气旋性涡度发展,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9.
为了研究复杂应力条件下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利用改进的非饱和土湿陷真三轴仪,在测量吸力条件下对原状黄土进行双线法分级浸水增湿试验,探讨力?水耦合作用下吸力的变化特性,研究真三轴浸水试验的增湿变形特性,以及吸力、净围压、中主应力和应力比对增湿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ei-lgp压缩曲线确定了非饱和土的屈服点,屈服点之前,曲线的斜率近似相等;屈服点之后,曲线的斜率随着初始吸力的减小而减小,且非饱和土与饱和土的交点随着初始吸力的增大呈右下方移动趋势。等向压缩过程中,吸力随着净平均应力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减小趋势,初始吸力越小,吸力减小的速度越慢,且吸力变化量越小。均压分级浸水增湿时,吸力s随着浸水量w的增加而减小,增湿体变 随着浸水量w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净围压下的 -w关系曲线相互有交叉。交叉区域之前,净围压越大,增湿体变越小,而交叉区域之后,净围压越大,增湿体变越大。在同一净围压条件下,浸水量相同时,初始吸力越大,增湿体变越大。真三轴剪切增湿试验中,应力比k、中主应力参数b值和净围压?3皆对增湿变形有一定的影响。当q/p≤1时,增湿变形曲线前段下凹后段上凹,主要表现为体积增湿变形;当q/p>1时,增湿变形曲线只有下凹部分,主要表现为剪切增湿变形。增湿变形曲线的形态取决于k值和b值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240.
高层建筑竖直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德基 《测绘工程》1998,7(3):50-55
介绍高层建筑施工中竖直度控制的方法;精度估算;分段投测,分段锁定,分段控制,竖直度计算等具体问题,经高层建筑工程验证及部、省级技术鉴定,工程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