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杨莲梅 《中国沙漠》2003,23(5):497-502
从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平均风速、湿润指数、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角度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具有显著减小的线性趋势,并于1973年发生了由大到小的突变。②夏、秋、冬季和年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较大幅度波动式上升,具有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夏、秋季地面水汽压于1969年和197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秋、冬季大气含水量的显著增加并没有导致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的变化不能充分反映大气含水量的变化。③夏季湿润指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夏季和年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说明综合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湿润指数变化与单用降水量表示的气候干湿变化不完全一致。④夏、秋季和年相对湿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夏季和年相对湿度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⑤年和四季的平均气压40a来无变化。  相似文献   
52.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及水热资源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干燥度(K')和干燥率(D)表征西北干旱气候、干燥程度并进行了干旱气候区划,有助于了解西北干旱气候的的结构与分布。用月干燥度和湿润指数距平百分率(S%)分析年内干湿动态及干旱年变动的韵律性,有利于把握干旱动态的总趋势。为了合理利用西北干旱区水热资源,从调节水热资源的观点提出了计算合理蒸散(E0.4)、合理灌溉深度(g0.4)和合理灌溉定额(Q0.4)的公式,并以西北干旱区为例作了计算与论证。  相似文献   
53.
基于NOAA/AVHRR的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冰  杨胜天 《中国岩溶》2006,25(2):157-162
利用1982- 1999年的AV HRR- N DV I数据和贵州省的气象观测数据,依据距平均一化植被指数(N DVI )和距平湿润指数( MI ) ,通过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湿润程度的关系,并对贵州省的生态建设进行了简要的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覆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20世纪80年代处于湿润程度逐渐下降的时期, 90年代初,湿润程度缓慢上升;喀斯特地区存在相对干旱和相对湿润两种不同的地表环境,从而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湿润程度的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贵州近20年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4.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尺度对中国气候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地表环境变化的归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960—2018年中国48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自然区划,分析了温度、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各气候要素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温度总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增温速率为0.278℃/10a,但北方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大于同纬度的亚热带区域,温度年内变化总体呈现减小趋势,并通过0.05置信度检验。降水量在西北和东南地区呈现增多趋势,而在东北—西南向的生态过渡带附近区域有减小趋势,除亚热带湿润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其他生态区降水集中度都为明显减小趋势,降水年内变化相对均衡。在全国尺度上,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都呈现增大趋势,其中,湿润指数通过0.05置信度检验,但各生态区之间趋势差异明显。亚热带地区西部湿润指数减小趋势非常显著,而亚热带地区东部、西北干旱地区的西北部以及中温带地区的增大趋势非常显著。总体上,近59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以暖湿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特别显著的是在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气候...  相似文献   
55.
基于Palmer湿润指数的旱涝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Palmer湿润指数原理,并利用西北东部西安等站点1961-2000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资料对该指数进行应用性试验.通过Palmer湿润指数与Z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Palmer湿润指数对旱涝的分析更具客观性,旱涝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因而适合于我国西北东部半干旱半湿润区单站旱涝情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56.
近20年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杨胜天  刘昌明  孙睿 《地理学报》2002,57(6):679-684
利用1982~1999年AVHRR-NDVI数据和对应年份黄河流域气象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春季、夏汛及伏秋黄河流域NDVI距平值和湿润指数距平值的年际变化,得出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黄河流域气候相对湿润,90年代中后期相对干旱,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结论,并评估了黄河流域近20年来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57.
利用1951—2009年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在分析其与降水及气温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差异,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951—2009年,中国北方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部分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的产生与降水年际变差大、年内分配不均,降水持续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东南、西南地区及西藏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湿向干的趋势转换,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初期有明显的干向湿的趋势变换,但于90年代同样出现湿向干的趋势转换,并一直持续显著的干旱化。  相似文献   
58.
59.
中国干湿状况和干湿气候界限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选取全国616个地面气象台站1975-2004年的地面资料,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参考蒸散确定湿润指数(W),按W为0.03、0.2、0.5和1.0把中国分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5个干湿区,给出了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异状况的地理分布,讨论了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润状况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为新疆西北部和中国的西南部,干旱化显著的地区主要在青海的东部、甘肃的南部和四川北部;干湿状况变化从中国的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大,中国的西南地区干湿状况最为稳定;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的平均干湿状况发生变化,由干旱趋向湿润,30a来半湿润、湿润地区干湿状况年际变化大,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增多,半湿润区减少。  相似文献   
60.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 计算出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各气象站的月潜在蒸发量, 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气象站的月湿润指数, 然后进行季节、年地表湿润指数的统计, 进而对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地表相对干旱, 之后相对湿润, 自60年代以来地表湿润指数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01 4 a-1, 相关系数为0.428 1, 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 表明地表湿润状况有明显改善, 其中春季和冬季增加趋势明显, 夏季增加趋势和秋季减小趋势不太明显.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在空间上有差异, 东部表现为东西差异, 自东向西逐渐变湿, 乌鞘岭以东呈变干趋势, 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变湿, 中部大部分地区呈不明显的变干趋势, 而托来南山以北地区显著变干, 张掖绿洲显著变湿, 西部除敦煌以西呈不显著的变湿趋势, 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变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