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409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801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黄开勇  魏祥  梁志荣 《安徽地质》2022,(S1):115-120
以中冶39大街项目为例,介绍武汉地区长江一级阶地深大基坑的地下水控制设计。本项目基坑面积约5.2万m2,普遍挖深7.15~7.45 m,距离长江堤防保护线约260 m,场地砂层深厚,地下水量充沛,周边有道路、管线、建筑等,环境对沉降较敏感。针对本项目的特点,基坑地下水控制采用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悬挂式止水帷幕结合深井降水的方式。监测数据表明,基坑周边环境沉降始终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942.
田信鹏  高志强  刘强  王德  王跃启 《遥感学报》2022,(11):2219-2233
地气分离是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Aerosol Optical Depth)卫星遥感反演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大多反演算法一般将地表假定为朗伯体,这使得反演结果在城市等高异质地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MODIS BRDF/Abledo产品,通过离散余弦变换的惩罚最小二乘估计时空滤波算法构建了地表BRDF形状因子先验数据集。通过耦合考虑地表各向异性反射特性的辐射传输前向模型及半经验核驱动模型,以先验数据集为驱动进行地表参数估算,实现考虑地表BRDF效应的气溶胶遥感反演。基于该算法,以北京为研究区开展了Landsat 8 OLI传感器反演实验,并使用AERONET地基观测数据及与朗伯假设和地表反射率数据库支持反演进行交叉对比,结果表明,新算法在城市/植被地区的反演点对在期望误差线内比重为84.6%/86.0%,可以有效改善朗伯假设对AOD的高估。通过与MODIS气溶胶产品(MOD04/MCD19A2)对比,新算法获取的AOD与AERONET观测值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城市站点反演结果在误差线内占比较DT、DB、DTDB及MAIAC产品分别提高了46.8%、13.9%、14.7%及...  相似文献   
943.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 ,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 30 0~ 6 0 0m ,局部厚达 80 0~ 10 0 0m ;渤海西部和东部第四系等厚线总体分别呈NW和NE向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944.
通过对待建西岭雪山蓄水池工区进行的浅层勘测,对工区覆盖层与基岩电性差异和裂隙异常特征研究,并与钻孔资料进行比对、校正.结果表明,工区范围内的覆盖层与基岩,以及裂隙与围岩存在明显电性差异.经过软件反演后的测线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和断面,清晰地反映出地下基岩起伏和裂隙地下延展分布、地下埋深情况,进而可圈定不良地质体规模,为待建...  相似文献   
945.
我国地矿界计算岩矿层真厚度多采用列昂托夫斯基公式,该公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局限性,要判断地形坡向与岩矿层倾向的关系以及岩矿层走向与剖面的锐夹角,在实际应用中极度繁琐且很易出错。本文对列昂托夫斯基公式进行改进,论证了一个一步到位既可进行岩矿层标量真厚度计算,又可进行岩矿层矢量真厚度计算的快捷公式:M=L[sinαcosβcos(θ-δ)+cosαsinβ],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证明。该公式既可计算剖面岩层真厚度,又可计算槽探、坑道、钻孔及其他工程中的矿层岩层真厚度。该公式适应于大批量真厚度计算,在Excel表格中,计算时间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46.
金丹丹  鲁先东  王炳辉  施展  张雷 《岩土力学》2024,(4):1081-1091+1120
砂土中夹层的性状会影响饱和砂土孔压发展,从而影响砂土层变形。为研究夹层位置、厚度和种类等不同夹层状态下砂土液化过程中的孔压变化规律,设计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层状砂液化试验,建立了含夹层饱和砂土理论模型,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夹层饱和砂土的孔压发展呈现3个阶段,即快速上升、快速消散、缓慢消散阶段。高渗透性夹层高度越高,其下方土层孔压快速消散时长越短,越快趋于稳定值,但消散总时长无明显影响;低渗透性夹层高度或厚度的增大,均会使夹层上方孔压快速消散阶段速率加快,孔压消散稳定阶段延长,孔压消散总时长随之线性增长;同时,孔隙水会在低渗透性夹层下方形成水膜,夹层高度或厚度的增加均会使水膜持续时间增长,但水膜形态主要受夹层厚度影响。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较为一致,说明了试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47.
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该区油气勘探积累的大量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结合地热学方法, 给出了该区的深部地热状态. 在此基础上, 利用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岩石圈流变剖面. 结果表明, 沉积盖层底面温度在129~298℃之间, 基底热流为54.3~60.5 mW/m2; 上地壳底部温度为406~436℃, 相应热流为47.7~52.6 mW/m2; 中地壳底部温度为537~572℃, 热流为41.3~46.3 mW/m2; 莫霍面温度为669~721℃, 地幔热流为38.1~43.1 mW/m2, 热岩石圈厚度为71~90 km. 上述热状态参数与地壳厚度以及地表热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表热流越高, 则相应的深部温度和热流也越高, 热岩石圈厚度也越薄. 济阳坳陷较高的热状态与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扩张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岩石圈纵向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 而中地壳底部及下地壳几乎均为韧性层, 壳下岩石圈为韧性. 此外, 也存在横向变化, 各凹陷岩石圈总强度不一. 济阳坳陷岩石圈总强度为1.52 × 1012 ~ 2.16 × 1012 N/m,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约为24 km, 与力学强地壳(MSC)厚度基本一致. 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深部地壳矿物的脱水以及地幔楔热物质的上涌, 在地壳底部产生部分熔融, 并引发岩浆的底侵和向上侵入. 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华北及东部地区下地壳的粘度降低、从而发生韧性流动的原因. 济阳坳陷岩石圈的上地壳脆性断裂变形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这一分层变形特征决定了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成盆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48.
在t-lnp图上利用08时、14时气压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经过坐标转换求解早晨、中午混合层的气压和温度,然后根据等温大气压高公式计算混合层高度。该计算方法用VB6.0编程,可自动从当日报文中读取数据,计算出混合层高度值,也可根据数值预报结果计算次日混合层高度。  相似文献   
949.
在穆尔曼斯克区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带,伊曼德洛夫凹陷西界附近,约纳河盆地中分布着北西-南东向延伸的科达湖。湖泊的长度为3.5km,宽度达0.4km。凹陷基本上被水-冰川砂砾沉积层充填,在其上几乎到处(包括现代湖床范围之外)分布着硅藻层(50%以上由硅藻硬皮组成的岩石)。在岩层的下部可划分出20cm的海泥夹层,即所谓的硅藻腐泥。硅藻的最大厚度达12~13m,存在于湖泊广阔和浅水的西北部。靠近岸边,岩层中的水被排干,  相似文献   
950.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 km间断面形态较复杂,局部下沉到447 km,而660 km间断面相对简单,其深度分布在670 km左右.海南岛东北部存在一个直径约200 km的转换带异常薄的区域,其厚度较全球平均值薄25±5 km,相当于转换带中存在约180℃的高温异常,转换带厚度局部偏薄暗示海南地幔柱可能起源于下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