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structure and inversion of the cyclogenesi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during 21 23 June 2003 are investigated with a potential vorticity (PV) framework. The cyclogenesis is manifested by a lower-tropospheric PV anomaly over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at early stages mainly due to latent heat release,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associated lower-tropospheric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wind fields as demonstrated by piecewise PV inversion. At later stages, an upper-tropospheric PV anomaly develops, resulting in the growth of ridges over the cyclone in both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hich provide a favorable background field for the low-level cyclone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 of a surface thermal anomaly always impe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ne to different extents during this cyclogenesis. It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posi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V anomal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w-level cyclone development, and the lower-tropospheric PV anomaly seems to constitute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for instance, contributing about 60% to the low-level jet (LLJ).  相似文献   
82.
2003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异常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杨义文  许力  龚振淞 《气象》2004,30(4):20-24
2002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于2003年初结束;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春、夏、秋季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西;6、7月脊线位置偏南,8月偏北。初夏6月上中旬有贝加尔湖阻高影响,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鄂霍次克海阻高影响;盛夏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年趋势偏高,大部分地区冬季积雪少;热带对流强度年趋势偏弱。  相似文献   
83.
洪水一般与大面积、长历时的强度水以及短历时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相联系。利用气象资料及淮河王家坝的水文资料,对淮河干流上游的暴雨分布、洪水规律与致洪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4.
淮河流域"2002·6"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鹏  程绪干  李岩  徐时进 《水文》2003,23(6):59-61
淮河流域“2002·6”暴雨洪水的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淮河治理后的水文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为评价淮河水体有机污染物对流域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了一套有机化合物浓度分析、有机物导致人体健康损失的评估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计算的方法。首先建立了表面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浓度水平的分析方法,对淮河(江苏段)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水体共检出33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部分多环芳烃、取代苯等具有较高浓度,所有检出化合物均属于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为讨论水体有毒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损失,提出一种判断此类物质导致人体重大疾病发生概率的方法,并估算了检测河段范围内典型区域相应的健康损失及其占GDP的比例。结果显示,SVOC导致的2002和2003年的经济损失分别占当地当年GDP的0.876‰~2.22‰和0.684‰~2.25‰。最后,提出了减少水体优先控制污染物导致经济损失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6.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淮河安徽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法对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安徽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及富集程度不高,重金属地积累指数分级多在0~2之间,属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水平,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Pb〉As〉Cr;在研究的6个断面中,吴家渡断面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最大、田家庵断面次之、王家坝端面最小。  相似文献   
87.
全新世淮河三角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入黄海的一条大河。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活动。尽管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回归渤海,但是1851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此后淮河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根据近几十年来苏北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及淮河、江苏近岸海洋水文状况,推测7000aB.P.~1128年形成的淮河三角洲形成、演化和特征。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一个明显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为7000~3500aB.P. ,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晚期阶段3500aB.P.~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相似文献   
88.
采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对淮河中游河床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52.3%)-高岭石(17.0%)-蒙脱石(16.8%)-绿泥石(13.9%)型。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与长江、黄河沉积物黏土矿物相比,兼具黄河沉积物富蒙脱石的特征和长江沉积物富高岭石的特征。其伊利石与蒙脱石的比值均在6以下,与黄河沉积物接近;高岭石与绿泥石比值在1以上,与长江沉积物接近。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流域两侧气候和地质背景的差异是形成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的主要原因。淮河以南地区气候接近长江流域,其沉积物主要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在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风化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比较高;淮河以北地区气候接近黄河流域,其沉积物主要是黄土、黄泛沉积物和黄河冲积物在以物理风化为主的风化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沉积物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89.
在安徽省明光市太平乡沿淮河向南约15里有一处河面较宽,河西水流平缓,河东水流汹涌,这一缓一急的水势常在这里形成斗大的漩窝,漩窝下水深难测。河西岸有个庄子叫"对龙","对龙"对过的漩窝处人们称为"老龙窝"。这两处地名的由来在当地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