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王雪琴  马雨秋  杨平  林建国 《水文》2000,20(2):48-5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安全、准确、迅速地进行水文信息采集与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文测报向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对安徽省淮河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运行8年的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提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2.
基于近期获得的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应用指示克立格法开展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高铁、锰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并分析了高铁、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铁、锰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化学组分,铁、锰在地下水中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异性。铁、锰超标概率峰值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铁、锰高风险地区呈岛状分布,深层地下水的环境健康风险明显降低。含铁浅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1 257.15 km2,面积占比0.07%;含铁深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476.93 km2,面积占比0.03%。含锰浅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35 883.16 km2,面积占比19.19%;含锰深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1 269.30 km2,面积占比0.07%。淮河流域高铁锰地下水是原生成因,铁、锰离子主要来源于含水层中含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高铁锰地下水的风险评价结果,可为区域供水区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3.
利用淮河下游盐城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雷达扫描范围内建湖县降水量资料,对2008年6月的6次小时内三等级降水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局地雷达信息特征分析,其中对不同等级降水又给出夜雨及午后雨降水日变化分类。在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应各级各类降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降水回波的滤波强度分布特征,以及相应时空的雷达径向风场沿体扫倾斜面的分布结构,归纳出小时内降水量级的动力信息特征。在两类主导性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局地雷达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为:同等量级降水,夜间的平均回波强度明显弱于白天;上游补充回波范围指示降水连续性质;上游长而强的回波带支持下一小时短时强降水;沿经建湖的局地雷达倾斜体扫半径剖面, 径向风的风向风速辐合中心的高度越低,辐合层次越宽厚,对应的降水级别越大;在同等降雨量级中,沿倾斜的体扫半径的局地风速强切变,通过上下动量传递和水汽混合,维持着更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14.
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高低层环流场及热带季风特征指数研究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6~7月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向北半球推进的过程与大暴雨过程紧密联系;淮河流域上空高、低层异常偏强的辐散、辐合环流,为黄河与长江之间降水异常偏多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较常年偏晚,热带夏季风及环流强度较常年稍偏弱,它的逐月变化相似于1991年,是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多雨的热带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115.
孙正兰 《水文》2019,39(6):52-58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流域的主要行洪通道,承泄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入江。以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主要口门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近60年期间的实测资料,通过水位、流量、流速等要素分析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河段行洪能力的变化,以丰水年年最大流量和相应最高水位的关系曲线推求设计水位下的流量,并与设计流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河段行洪能力多年来无显著变化;(2)万福闸的实际行洪能力达到设计标准以上,太平闸、金湾闸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6.
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庆  陈吉余 《湖泊科学》1999,11(3):237-244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及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洪泽湖是明,清两代治黄,保运工程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现代洪泽湖主要形成于17世纪的靳治水时期,其形成后百余年中湖水位变化总趋势是不断上升,同时具有大幅度的年内年龄变化。  相似文献   
117.
淮河作为中国7大江河之一,有关其形成时代的研究相对匮乏且存在较大的争议。论文通过梳理淮河流域内已有的研究工作,综合层状地貌面和沉积地层记录探讨了淮河不同河段的形成时代。新生代期间,淮河流域内的水系曾经历2次较大的调整,分别发生在古近纪末和上新世末。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淮河流域曾广泛发育湖泊沉积,以河湖相沉积环境为主。而第四纪期间,流域内古地理环境逐渐过渡为以河流相沉积环境为主。现代淮河河湖体系的形成发生在早至中更新世,其后经历不断的演变至今。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驱动淮河流域水系演变的主因。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的青藏运动导致了淮河流域内新近纪水文体系的解体,而晚新生代以来气候的转冷可能是湖泊萎缩、河流作用增强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8.
锶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在生物、化学及地质过程中不易发生分馏作用,具有很好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尤其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由于不同岩石锶含量不同,大气降水降落在地面后流经不同岩石,致使地表水中锶元素浓度和同位素比值不同.因此,通过研究河水中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河流集水处矿物化学风化速率、气候变化、上地壳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以及陆地-河流-海洋之间的营养元素循环等等[1,2].  相似文献   
119.
HBV模型在淮河官寨流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彦增  张建新  章树安  许珂艳 《水文》2007,27(2):57-59,6
HBV模型在北欧等多个国家已广泛应用。本文选择了淮河官寨流域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HBV模型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应用效果,利用IHMS软件,进行了连续8年实测资料的分析处理、建模、参数率定以及径流模拟,从径流过程模拟成果可以看出,结果比较理想,可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0.
淮干中游河段是淮河河道治理的重点河段。目前,关于中游河道的各项整治工程有的已陆继展开,有的正在加紧规划设计。作为当前规划设计或将来河道演变趋势观测的依据,有关该河段的河道特征及一些基本特征参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河道造床流量是指其造床作用相当于河段整个水沙过程的综合造床作用的一个流量参数,反映河段内水沙特性和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综合特征,无疑是河道整治工程、河床演变规律研究中的一个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